[微风]两岸都满意的台湾问题解决方案来了!这一方案既尊重历史与法理,又兼顾两岸现实利益,为打破当前两岸交流的些许阻碍、推动统一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无数期盼两岸团圆的人看到了清晰的方向。 2008年6月的北京,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的会议室里,来自台湾的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伸出了手,这一握,结束了两岸官方对话长达九年的冰封期。 谈判桌上没有剑拔弩张,只有对"九二共识"的默契认同,就像两颗失散多年的星辰终于找到共同的轨道。 马英九上任后力推的和平发展路线,让两岸从隔空喊话变成了面对面谈事,这种转变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更有说服力。 真正让两岸老百姓感受到实惠的,是两年后那份厚达数十页的ECFA协议。这份被称作"经济直通车"的框架协议,把两岸贸易从层层关卡变成了高速公路。 台湾的农渔民第一次发现,自家的凤梨释迦不再被挡在海关门外;大陆的消费者惊喜地发现,台湾的精密机械零件通关时间从两周缩短到三天。 更妙的是协议里那些"早期收获清单",五百多项台湾产品零关税进入大陆,两百多项大陆商品也享受同等待遇,这种双向奔赴的实惠,让两岸商家笑得合不拢嘴。 ECFA带来的连锁反应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一圈圈扩散。台湾的中小企业突然发现,大陆市场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昆山、东莞的产业园里,台资企业的生产线开足马力;而大陆的电商平台也悄悄上架了更多"台湾制造",从笔记本电脑到凤梨酥,两岸经济的齿轮开始精密咬合。 有位在厦门经营台湾茶庄的老板说,以前办手续要跑七八个部门,现在一个窗口就能搞定,这种变化就像给两岸交流装上了加速器。 不过很少有人注意到,协议里那些关于技术标准、检验检疫的细则,其实为更深层次的融合埋下了伏笔。 如今回头看,2008年那个夏天播下的种子,早已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两岸贸易额从协议签署前的千亿级别翻了几番,人员往来每年突破千万人次,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团圆故事。 就像台湾海峡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协会会长高孔廉在南京说的,ECFA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用经济纽带把两岸的命运紧紧系在了一起。 当清晨的阳光洒在台湾海峡上,货轮在波光粼粼的海面穿梭,谁能说这不是最生动的统一图景呢?
台湾新党创始人王建煊发文:“如果大陆武统台湾,台湾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台湾省,一
【120评论】【1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