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事到如今,美国对华策略开始掉头了?一个非常粗浅但却被很多人忽视的基础逻辑,那就是如果美元的纸币不能直接换成各种东西,那美元霸权的基础本质就只能是中国的实体产业。所以呢,美国就是万万不敢惹怒中国的,他只能调转枪口,另寻出路了。 美国对咱们中国的策略,以前那可是处处针对,贸易战、科技封锁,啥招都使出来了,就想把中国发展的势头给压下去。 可现在呢,好像有点“认怂”的意思。 都知道,美元在全球号称有霸权地位,可美元凭啥能当这个“老大”?表面上看,是因为美国经济实力强,军事也厉害,国际上很多交易都用美元结算。 但往深了说,如果美元不能实实在在地买到各种东西,那它这个霸权可就不稳了。 而在全球,能大规模提供各种产品,从日常的衣服、鞋子,到高端的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的,中国得算头一份儿。 中国生产的东西,源源不断地供应到全世界,当然也包括美国,美国人穿的衣服、用的手机,说不定一大半都是“中国制造”。 这意味着美元要保持它的价值,要能换来实实在在的商品,很大程度上得依靠中国的实体产业,要是中国减少对美国的商品出口,美元能买到的东西少了,那美元的价值可就悬了,美元霸权的根基也得跟着动摇。 就拿美国发起的贸易战来说,美国一个劲儿地给中国商品加关税,想让中国屈服,可结果呢?中国的出口虽然受了点影响,但很快就调整过来了。 开始开拓其他国家的市场,像“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和咱们的贸易越来越红火,而且中国国内消费市场巨大,自身的内需也在不断增长,经济发展并没有被美国的关税给打趴下。 反倒是美国那边,消费者买东西的成本增加了,美国的企业从中国进口原材料、零部件也更贵了,影响了美国企业的竞争力,美国自己也没捞到啥好处。 这就是因为美国忽视了中国实体产业对全球经济,包括对美元体系的重要性,要是真把中国逼急了,不再大量向美国出口物美价廉的商品,美国国内物价得涨成啥样,老百姓能答应吗? 上世纪 70 年代,西方国家和中东产油国之间就发生过类似的事儿,那时候,西方国家对中东石油依赖特别大,可又在中东地区各种干涉内政,支持一些不得人心的政权。 中东产油国一怒之下,搞了石油禁运,不卖油给西方国家了,这一下,西方国家可傻了眼,油价暴涨,加油站前排起了长队,工厂因为缺油减产甚至停产,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衰退。 美国作为西方国家的“带头大哥”,也深受其害,这就是因为西方国家没意识到,他们的经济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中东的石油供应。 一旦这种供应被切断,整个经济体系就像没了润滑油的机器,运转不起来了。 美国现在对中国的策略调整,其实也有点这个意思,要是继续肆无忌惮地打压中国,切断和中国实体产业的联系,美元霸权的根基就会被破坏,美国经济也得跟着遭殃。 欧洲一些国家为了打压这巴西和阿根廷的农业,搞贸易保护主义,设置各种贸易壁垒,限制巴西和阿根廷的农产品进口。 结果巴西和阿根廷联合起来,一方面减少对欧洲的农产品出口,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其他市场,像亚洲、非洲等地。 欧洲国家很快就发现,国内农产品价格因为供应减少开始上涨,消费者怨声载道,而且欧洲的一些依赖农产品加工的企业,因为原材料短缺,经营也面临困境。 这就说明,在全球经济紧密联系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单方面破坏经济联系,打压其他国家,最后都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再回到美国对华策略掉头这件事儿上,美国政府里的那些智囊团,肯定也意识到了这个关键问题。 要是再这么跟中国死磕下去,损害的不仅是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更是美元霸权的根基,所以,他们不得不调整策略,寻求和中国缓和关系,至少不能把关系搞得太僵。 当然,美国也不会轻易放弃对中国的遏制,只是方式可能会更隐蔽,或者换个方向。 这也提醒咱们,中国的实体产业是我们的底气所在,只要我们继续把实体经济做强做大,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美国就不敢轻易对我们怎么样。
全世界现在都在赌中国和美国到底谁先扛不住,目前的状况是中国有货,美国有钱美国有钱
【10评论】【2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