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现在做增程的企业越来越多了,所以讨论也变多了,这里想聊聊我的理解:
说一个暴论吧:增程算不上技术,一家车企增程技术强不强,本质上是要看增程以外的技术强不强,例如纯电技术、平台架构、发动机...
有些人看到“超级电混”、“超级增程”这种字样就会应激,本质上还是原本那群看不上增程技术的人。实话实说,这一点我能理解,技术层面增程本身是一个「拼凑方案」。
别急着喷我,你看看现在市场上在做增程的:
最次的就是直接采购现成低功率发动机;(多数)
稍微好点的会拿自研的发动机稍微改改,当做增程器;(多数)
比较有实力的会专门研发混动专用的发动机;(少数)
最顶级的就是有插混、增程专用的平台+动力总成的区分;(极少数)
单就发动机这一块来讲,市场还就足够鱼龙混杂了。
所以那些「燃油→插混→增程」路线的车企,和「纯电→增程」路线的车企,本质上是两类车企,不能因为最终都做增程就一概而论,买车之前还是得花点时间了解一下发动机,后期用车也更稳妥一些。
有专门研发混动专用发动机的,对于油耗管理、NVH控制、驾驶感受都会有独到的理解,体验上会有明显的差异。这也是现阶段对于「增程技术究竟是不是落后技术」这个问题的一种变体了,从原来单纯的串并联之争到现在的技术细节的转变。
现在的增程市场,宣传的噱头都在「大电池」、「小油箱」、「充电倍率」这类显性的方向,很少有人关注高速能耗、NVH、介入体感这些细节的方面。但周围开过插混大类的车主都普遍反应,其实后者这些细节,是多年增程使用当中,反而会更加关注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很大一批插混消费者,第二辆车会选择纯电的原因。
所以个人认为,增程技术牛不牛,要看体验好不好;而体验好不好,本身就是增程以外有历史积淀的那些技术过不过硬。从这个角度来讲:增程技术的上限=车企自身(造车综合实力+历史积累)的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