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浙江黄岩挖出一个千年棺材,据考古,价值连城,谁知,当考古专家郑嘉励赶来,他做的第一件事情竟然是,拿起电钻,在棺材上钻洞,看着从洞里缓缓流出来的水,冷汗也沿着他的耳鬓慢慢淌下...... 浙江黄岩,一个普通的夏日午后,阳光正好,陈师傅家的院子里,挖掘机轰鸣作响,工人们忙着为他儿子的婚房打地基。 这本该是个喜气洋洋的日子,老房子翻新,儿子即将成家,陈师傅脸上的笑容就没消失过。 一工人突然表示,下面有东西挖不动,陈师傅走过去看了看,只见几个壮实的工人正合力撬动一个露出地面的硬物,却纹丝不动。 他让他们使用挖掘机试试,挖掘机的机械臂小心翼翼地挖掘着,随着泥土被一层层剥离,一个通体赤红、形状如箱的物体逐渐显露出来。 周围的工人们面面相觑,有人倒吸一口凉气,陈师傅脸色刷地变白了,在中国农村,动土挖出棺材可是大忌,更何况是在自家即将用作婚房的宅基地上。 更让他担忧的是,如果这真是什么古董,一旦报上去,文物部门肯定会介入,工程必然要停,儿子的婚房就得无限期推迟了。 但事已至此,瞒是瞒不住的,陈师傅叹了口气,拨通了村委会主任的电话,消息如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整个县城。 当地文物部门接到报告后,第一时间联系了省考古研究所,不到半天时间,一支由专家领衔的考古队就赶到了现场。 考古队在院子周围设立了警戒线,开始了系统的发掘工作,令人惊讶的是,就在那口红棺材不远处,他们又发现了另一口棺木,但与第一口不同,这口棺材的盖子是开着的,里面空空如也,明显被人盗掘过。 有一工作人员注意到,棺材上方有字,这一发现让所有人都兴奋起来,赵伯澐,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南宋时期的一位显赫士大夫,这已经不是普通的古墓,而是一处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宋代贵族墓葬! 考虑到墓主人的特殊身份,省文物局决定派出更专业的力量前来主持工作,2016年初春,经验丰富的考古专家郑嘉励教授被紧急调派到现场。 当郑教授赶到时,那口保存完好的红棺已经被小心地挖出,正准备用起重机吊装运走,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郑教授提出了一个让在场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要求:他要在棺材上打几个孔。 郑教授解释:江南地区雨水丰沛,地下水位高,棺材在地下埋了八百多年,里面肯定积满了水。 如果不先把水排出来,一旦搬运过程中晃动,里面可能保存的丝织品、纸质文物就会在水中搅成一团烂泥。 电钻小心翼翼地在棺木的两头和两侧各钻了一个小孔,孔一打开,一股浑浊的污水立刻从孔洞中喷涌而出,哗哗地流个不停。 失去水的浮力支撑后,棺内的文物可能会因重力而坍塌变形,棺木被小心翼翼地装上特制车辆,准备运往博物馆进行开棺和保护工作。 到了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室,随着棺盖被移开,一股淡淡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这是古代丝绸和香料混合的气息,历经八百年依然没有完全散去。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屏住了呼吸,目光聚焦在那口终于揭开神秘面纱的红棺上,棺内的景象令所有人都惊叹不已:上层铺着三条保存完好的蚕丝被。 接下来的工作更是考验耐心和技术,这些埋藏了近千年的丝织品已经脆弱到了极点,稍有不慎就会碎裂成粉。 考古人员和文物修复专家们戴着特制手套,用最精细的工具,每一件丝织品都被小心翼翼地编号、拍照、记录,然后送往专业的保存设备中进行脱水、防腐处理。 这些数量庞大、工艺精美的丝织品,为研究南宋的服饰文化和纺织技术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实物资料。 如今,赵伯澐的墓地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国家还专门为这次出土的文物建了一座博物馆,向世人展示南宋的丝绸文化和历史。
2016年,浙江黄岩挖出一个千年棺材,据考古,价值连城,谁知,当考古专家郑嘉励赶
月下影婆娑
2025-09-05 15:53:48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