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三国志》看到个扎心细节——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拉着诸葛亮的手哭着说:"若嗣

五代十国志 2025-09-05 12:08:35

最近翻《三国志》看到个扎心细节——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拉着诸葛亮的手哭着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话搁现在相当于:"我儿子要是不行,你就自己当老大吧!" 可诸葛亮守着刘禅11年,北伐、治国、平乱,愣是没碰过皇位。 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位"千古贤相"到底有没有篡位可能。看完你会发现:诸葛亮不篡位,不是没机会,是根本"不敢"也"不愿"——他的心里,装着比皇位更重的东西。 一、"三顾之恩"是枷锁:他把"忠臣"刻进了骨头里 现在年轻人总说"职场遇到伯乐有多幸运",可诸葛亮遇上的,是能把命都押给对方的刘备。 《出师表》里那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搁东汉末年可不是普通的感恩发言。那时候读书人都讲究"士为知己者死",刘备带着关张二人,顶着风雨三次敲草庐的门,把诸葛亮从种地的农夫变成了蜀汉丞相。 更关键的是,诸葛亮打小读的是《论语》《孟子》,满脑子"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他在《隆中对》里给刘备画的饼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要是自己篡位,那"汉室"就成了个笑话。 举个现成的例子:诸葛亮北伐时,李严负责运粮,结果因为下雨耽误了。李严想甩锅:"军粮不够,要不咱退兵?" 诸葛亮直接上表弹劾,把李严从尚书令(副宰相)贬成了平民。连军粮这种小事都要坚持原则,更别说篡位这种"动摇国本"的事了——他要是真动了心思,李严这种"软柿子"早被拉来当枪使了。 二、刘备的"托孤局":表面托孤,实则下了三重锁 很多人觉得刘备托孤是信任诸葛亮,其实这老头更像在下盘"权力制衡棋"。 白帝城的托孤现场,刘备拉着诸葛亮的手哭,旁边还站着个关键人物——李严。这李严是东州集团的代表,手握兵权,相当于现在的"军方实权派"。刘备当场任命李严为尚书令(管行政),又让赵云率亲兵"监护"刘禅。翻译成人话就是:"诸葛亮你管内政,李严你管军事,赵云盯着你们俩,敢搞小动作,我儿子背后还有一票人呢!" 这种制衡有多狠?举个现成的例子:诸葛亮想北伐,李严负责运粮,结果因为下雨耽误了。诸葛亮要治他罪,李严反而反过来告诸葛亮"劳民伤财"。换一般人早急了,可诸葛亮呢?直接把李严的错误写成报告递给刘禅,最后李严被贬到梓潼郡,彻底失势。你看,连李严这种"自己人"(其实是政敌)都能制住,诸葛亮要是想篡位,得先过了李严、赵云、刘禅这三关——刘禅虽然软,但好歹是名义上的皇帝,拉拢他比直接夺权更划算。 还有个细节:刘备死后,诸葛亮把刘禅当亲儿子养。刘禅娶媳妇,诸葛亮亲自挑了张飞的女儿;刘禅小时候贪玩,诸葛亮专门写了《诫子书》教他"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你说他要是想篡位,干嘛费这么大劲培养"傀儡皇帝"?不过是为了让蜀汉政权平稳过渡罢了。 三、反对声从未停过:他想篡位,底下人第一个不答应 蜀汉政权看着是诸葛亮说了算,其实内部矛盾重重,全是"隐形炸弹"。 首先是荆州派和益州派的内斗。诸葛亮是荆州来的,跟着刘备打天下;益州本地豪强(比如谯周)觉得"外来户凭什么掌权"。要是诸葛亮篡位,益州派绝对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举个例子:诸葛亮北伐时,谯周写《仇国论》说"穷兵黩武必亡",表面是反对打仗,实际是在敲打诸葛亮"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其次是手下的武将。魏延是汉中太守,手握重兵,跟诸葛亮一直不对付。史书记载,魏延每次跟诸葛亮讨论北伐,都要提"让我带五千精兵奇袭长安",诸葛亮总说"不行"。为啥?因为魏延脾气爆,史书说他"性矜高",要是诸葛亮真篡位,魏延大概率会带着兵杀过来——就像网友说的:"魏延这种炮筒子,你要夺权,他第一个抄家伙。" 还有赵云。这位"常山赵子龙"是刘备的死忠粉,当年长坂坡救阿斗,后来跟着刘备南征北战。刘备死后,赵云被封为镇军将军,专门"统领中护军"(相当于中央警卫团团长)。你说诸葛亮要是想动歪脑筋,赵云的剑肯定比圣旨来得快——毕竟赵云连刘备的遗诏都敢违背(比如刘备要伐吴,赵云劝过),更别说拦着诸葛亮了。 四、历史给了他机会吗?他"不敢"也"没必要" 有人说:"要是诸葛亮真想篡位,早就在刘备死后立刻动手了。" 可你算算时间线:刘备死于223年,诸葛亮死于234年,中间11年,他要么在北伐,要么在搞内政,哪有时间篡位? 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心里清楚:篡位对蜀汉没好处。蜀汉本来就是"汉室正统"的最后一块招牌,北方曹魏骂他们"汉贼",要是诸葛亮称帝,北伐的口号"兴复汉室"就成了笑话,内部也会乱成一锅粥。 现在再看这个问题:诸葛亮到底有没有篡位可能?答案很清楚——不是没机会,是他"不敢"也"不愿"。 他不敢,是因为刘备的制衡、内部的矛盾、手下的牵制;他不愿,是因为"兴复汉室"的理想、"三顾之恩"的羁绊、"忠君爱国"的信仰。 #三国演义# #诸葛亮# #刘备# #刘禅# #李严#

0 阅读:0
五代十国志

五代十国志

乱世中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