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扎根美国100多年,大多数人不仅难以干过犹太人和昂撒人,甚至不如黑人,地位越来越低,更讽刺的是一些在美国出生的华裔,表现得像激进的对华鹰派! 百年间,华人在美国的脚印越踩越实,可日子过得总像隔着层磨砂玻璃,看着透亮,伸手却摸不着实在。 最显眼的是那些生在美国的华裔,对中国的狠劲比谁都足,仿佛骂得越凶,就能越快挤入主流圈子。 可圈内人心里门儿清,这种连根都能刨掉的角色,不过是用完即弃的棋子,华人社区里更是没人待见。 反观印度裔,在海外照样护着老家,反倒让人高看一眼,这对比实在刺眼。 论本事,华人真不弱。 硅谷三分之一的工程师是华人面孔,黄仁勋、苏姿丰这些名字在科技圈掷地有声。 可这些优势就像握在手里的珍珠,没能串成项链,在国会山连个响儿都听不见。 犹太裔早就把族群利益和美国中东战略拧成了一股绳,以色列的安全问题成了白宫绕不开的坎,想不重视都难。 往回数几代,华人的日子是泡在苦水里的。 1848 年加州金矿的消息飘到广东,台山农民陈阿福卖掉祖田换了张船票,成了最早的淘金客。 他和同乡凭着治水的手艺,能从白人淘剩的矿渣里筛出金砂,这份能耐却招来了杀身之祸。 1871 年洛杉矶,500 个白人暴徒把 19 名华人拖到街上绞死,最后法院用句 “程序不对” 放了所有人。 1885 年怀俄明州石泉城,28 名华工在梦里被枪杀,凶手至今逍遥法外。 修中央太平洋铁路时,两万名华工扛下了内华达山脉段九成的活计。 零下 30 度的雪地里铺铁轨,用竹筐背着炸药凿隧道,铁路公司的账本上写着,每英里铁轨下埋着 4 具华工遗体。 可通车那天,总裁查尔斯・克劳克只轻描淡写提了句 “中国劳工还算听话”,直到 2012 年,加州才想起给这些人发张 “迟到的奖状”。 如今的华人社团,还是老样子。 新移民想按现在的规矩办事,老移民偏要守着过去的章程,好好的维权组织,最后成了互相拆台的戏台。 政治献金像撒胡椒面,东一点西一点,没计划没目标,钱花了连个响都听不见。 犹太裔的 AIPAC 早就练出了章法,捐款、提案、利益回馈一套组合拳,全族的诉求能精准打进国会,哪像华人这样散成一盘沙。 美国社会看亚裔,总像看 “永远的外人”。 黑人靠民权运动争来的政治配额,华人连边都摸不着。 2023 年哈佛录取的亚裔只占 8.3%,比黑人低了近一半,招生的还说 “亚裔只有成绩单,缺股闯劲”。 好在最近有了点新动静。 2024 年加州过了《亚裔平权法案》,公立大学招生得看看种族背景。 纽约华埠开了 “新移民政治学校”,教大家怎么在选举里发声。 还有些 90 后用区块链搭了个华人职业网,想学印度裔抱团取暖。 想起 1992 年洛杉矶骚乱,韩裔居民扛着枪护社区,硬是打出了名气,华人要是能学这点狠劲,或许路能好走些。 说到底,华人不是没本事,就是劲没往一处使。 守着加州、纽约这些好地方,却扎堆在技术岗,金融、媒体这些攥实权的领域没几个华人影子。 真想翻身,先得攥紧拳头,再学会把优势变成话语权,不然再过百年,恐怕还是老样子。 美国社会对华人群体的看法,像层模糊的滤镜。 一方面承认华人的勤劳聪慧,硅谷工程师、名校教授里的华人面孔是明证,却又暗存 “永久外国人” 的偏见,觉得他们再成功也是 “外来者”。 主流舆论常把华人归为 “模范少数族裔”,夸其安分守己,却回避他们在政坛、金融等核心领域的缺席。 遇到种族议题,华人常被夹在中间 —— 既享受不到黑人通过民权运动争取的配额,又因 “不够本土化” 被白人圈子边缘化。 媒体镜头里,华人要么是技术宅,要么是餐馆老板,鲜少与 “领导力”“话语权” 挂钩。 这种刻板印象像道无形的墙,让华人的成就被框在特定领域,而他们的诉求,往往在喧嚣的公共讨论中被淹没 那么最后,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在美高华女子发视频称美国这个国家很自由,她不穿内衣穿个肚兜就可以出门。在视频中
【439评论】【15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