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民进党疯狂下达“禁足令”、试图封锁九三阅兵消息之际,一位真正的台湾勇士,已经单枪匹马,杀到了北京!台大教授苑举正,拖着行李箱,来了! 今年九月,一个简单的旅行选择,却意外成了一场复杂的符号事件。在台湾,当许多人对北京之行患得患失、犹豫不决时,台大教授苑举正,一位无党派的山东汉子,只是简单地拖着一个行李箱,独自一人出发了。 他的身后,是民进党当局被舆论称为“禁足令”的政治高压,以及一种弥漫开来的“绿色恐怖”氛围。他的眼前,则是他口中那场“义不容辞”的九三阅兵。 这一走,让一个普通的背影,瞬间与周遭的集体沉默形成了巨大张力。 苑举正此行,远不止一次政治表态,更像是一场主动的文化寻根。 这些年,民进党当局不断在教科书里删减中国史,甚至试图将清明祭祖包装成台湾特有文化,种种操作的核心,就是切断那条看不见的文化血脉。 苑举正的选择,就是对这种割裂最直接的个人化纠偏。他曾公开讲过,两岸同属一家,历史文化的纽带是谁也无法分割的。 在北京,他没有流连于繁华,而是去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英烈墙前久久驻足。他在留言簿上写下:“铭记共同历史,共同致力于民族复兴。”这无关政治效忠,这是一个中国学者对民族共同记忆的尊重。 如果说当局试图筑起高墙,那苑举正的旅程,就通过社交媒体的分享,意外地在这堵墙上凿开了一个窗口。 在台湾,有老师因为提了句“两岸同根”就遭到打压,有学生讨论大陆发展就被平台限流,甚至连在网上组织“一起看阅兵”的活动都会被威胁封号。 就在这种信息压抑的环境里,苑举正从北京发回的照片和文字,像一颗信号弹。他拍下战机呼啸而过,拍下士兵们坚定的步伐,他写道,阅兵展现的是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信心,这份力量,台湾人也有份。 他的分享,让一些台湾网友第一次看到了未经民进党歪曲的讯息,有人留言感慨,原来“统一是共同的事业”。这种个人化的传递,有效绕开了官方的封锁。 不少人私下里也想去,但因为恐惧而不敢行动。苑举正的发声,替他们表达了心声,被网友赞为“读书人的风骨”。 最终那个“行李箱”的意象,成了一个绝佳的政治隐喻。它所承载的,远不止是几件换洗衣物。 当被记者问到怕不怕民进党找麻烦时,他坦然回应。这只箱子里,装的是他作为台湾同胞,也作为“祖国一分子”的身份认同,是他“义不容辞”的信念。 当局可以对高校教师施压,影响他们的职称评定,但却无法物理性地阻止一个公民基于自身认同而做出的旅行选择。 这个拖着行李箱的背影,本身就是一种声明,它无声地证明了,任何试图阻碍民间交流、割裂身份认同的政治伎俩,在坚定的个人选择面前,是多么脆弱。 很多年后,人们记住的或许不是阅兵的盛大场面,而是一个学者拖着行李箱的背影。它告诉我们,人心与文化的流向,是任何“禁令”都无法真正封锁的。
定了,定了!台湾省出席活动人员名单曝光!1、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2、国民党前秘
【39评论】【4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