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在山上休息的迫击炮手陈宝柳,忽然发现30多个日军和几个女人,正在不远处的榕树下嘻嘻哈哈。他感觉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就赶快悄悄架起迫击炮。 抗日战争进入1945年,部队在广西一带执行任务,面对日军零星抵抗。战士们经过多日行军和交火,决定在山坡短暂停留恢复。多数人利用时间休息,陈宝柳自愿负责警戒工作。他的武器是一门60毫米迫击炮,这种装备在当时部队中较为珍贵,需要专人维护和操作。 陈宝柳出身农村家庭,本是务农汉子,因体格强健被征入军队。那时期征兵频繁,许多青壮年就这样加入抗日行列。陈宝柳初入伍时,主要参与步兵冲锋任务,多次在战斗中表现突出。 有一次,他的连队在阵地战中遭受重创,日军火力压制导致战友大量伤亡。他选择趴伏不动,避过敌方搜查,最终返回大队。这次经历让他获得上级注意。部队接收新装备后,团长分配他学习迫击炮使用。他通过实践掌握了相关技能,在后续行动中多次提供火力支援,击毁敌方据点。他的表现逐渐赢得认可,成为队伍中关键角色。 陈宝柳擦拭武器过程中,听到异常声响。他仔细观察,发现不远处榕树下聚集三十多名日本兵和几名女子。他们处于休息状态,无警戒措施。陈宝柳判断这是打击时机。他固定炮座,调整角度,准备发射。第一发炮弹命中目标区,造成日军混乱。 随后他连续发射几发,确保覆盖范围。炮击导致日军多数伤亡,无法有效反击。部队其他成员被声音惊醒,迅速响应。团长询问情况后,确认敌情属实。战士们下坡查看,清理战场,回收敌方物品。这次行动消灭了那伙日军,避免潜在威胁。 抗日战争中,许多士兵如陈宝柳通过实战积累经验。迫击炮作为轻型火炮,在山地作战中优势明显,能提供曲射支援。陈宝柳学习操作时,重点掌握距离估算和弹道修正。这些技能在实际运用中,帮助部队攻克多个阵地。 1945年,日军在华南地区退守,部队推进速度加快,但仍需防范小股敌军。陈宝柳的警戒任务正体现了基层士兵的责任感。那天休整是部队常规安排,旨在维持战斗力。发现敌情后,他的快速反应符合军事原则,避免了被动局面。炮击效果显著,日军群聚状态加剧了损失。事后调查显示,那伙日军可能为后勤或散兵,携有女子表明其松散纪律。部队通过此类行动,逐步压缩敌生存空间,推动战争结束。 陈宝柳成为迫击炮手的过程,反映了抗日部队人才培养机制。最初,他作为普通士兵参与冲锋,后因生存能力突出,被选为技术岗位。迫击炮操作要求精度高,他通过反复训练达到熟练水平。在多次战斗中,他的炮火支援改变了战局,帮助部队减少伤亡。 1945年,抗日胜利在望,但局部战斗仍激烈。山坡休整时,陈宝柳的发现及时阻断了潜在袭击。炮击后,部队组织会议,表彰他的贡献。这类表彰在军中常见,用于激励士气。陈宝柳因此获得战友认可,继续执行任务。战争结束后,许多士兵复员回家,回归平民生活。陈宝柳返回乡村,从事农业生产。他的经历成为地方传说,体现了普通人抗战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家重视老兵荣誉。201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颁发相关奖章,陈宝柳获此表彰。这反映了社会对历史贡献的肯定。类似士兵事迹,在档案中多有记录,展现了基层抗战力量。陈宝柳的故事突出个人作用,在集体作战中不可或缺。
1945年,在山上休息的迫击炮手陈宝柳,忽然发现30多个日军和几个女人,正在不远
孙玉俊说
2025-09-01 21:27:20
0
阅读: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