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不到中国让步,澳大利亚终于撂下最后通牒!中企若不主动出售达尔文港,他们就要强制

红雯看国际 2025-09-01 18:16:51

等不到中国让步,澳大利亚终于撂下最后通牒!中企若不主动出售达尔文港,他们就要强制征收。这事说白了,就是澳方自己先挑明了关系。  

时间回到2015年,澳大利亚北领地政府正为一件事发愁——达尔文港这个距离亚洲最近的深水港,因设施老旧、管理混乱,年亏损超千万澳元,成了当地财政的“无底洞”。

为盘活资产,北领地政府决定将港口99年经营权公开招标。最终,中国岚桥集团以5.06亿澳元中标,承诺投入数亿澳元升级港口。这一合作曾被澳媒称为“双赢典范”:岚桥接手后,港口吞吐量从1600万吨飙升至3000万吨,带动北领地就业率增长2.3%,区域经济年增收超4亿澳元。

但谁也没想到,十年后,这个“双赢”项目会成为中澳关系的“雷区”。2025年4月,澳大利亚政府突然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岚桥集团出售港口,否则将动用《对外关系法》强制征收。

这一决定不仅违背契约精神,更暴露出澳方内部的政治撕裂——2015年交易时,联邦政府默许审批,十年间三次安全审查均未发现问题;如今却突然定罪,理由竟是“港口距美军基地仅15公里”。

澳方的“变脸”背后,是地缘政治的剧烈震荡。达尔文港的战略价值远超商业范畴:它不仅是澳大利亚对华出口23%货运量的关键通道,更是美军“印太战略”的三角支点之一。

美军在此部署B-1B轰炸机、F-35战机,甚至联合日本自卫队开展三边联演。美国私募基金博龙资本的介入更坐实了猜测——这家由特朗普政府前国防部副部长创立的公司,提出10亿澳元收购邀约,明摆着要将港口纳入美军控制链。

澳方的算盘打得精明:一方面,达尔文港70%的货物出口中国,强行易主将直接冲击北领地经济;另一方面,美国承诺优先供应液化天然气,缓解澳能源危机。

但这种“经济上依赖中国,安全上依赖美国”的平衡术,实则是一把双刃剑。北领地政府提交的财务报告显示,岚桥集团控股的达尔文港2024年虽净亏损1.2亿澳元,但吞吐量逆势增长8%,创下3500万吨新高,贡献税收占地区财政17%。若强行征收,澳方需支付46亿澳元违约金,相当于北领地两年财政预算。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国际信誉。当澳大利亚自诩的“契约精神”沦为政治工具,全球投资者都在重新评估风险:今日是达尔文港,明日会不会轮到铁矿或农场?印尼推迟与澳潜艇合作计划,越南暂停稀土合资项目,新西兰放宽对中国企业投资限制——这些无声的谴责,比任何外交声明都更有力量。

中方的应对则凸显法治底线。岚桥集团已启动国际仲裁程序,援引中澳自贸协定中的“非歧视性政策”条款,要求澳方赔偿。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直言:“在港口亏损时租出去,盈利时收回,道义上说得通吗?”这种克制而坚定的态度,反而让澳方的“安全牌”显得苍白无力。

达尔文港的命运,本质上是逆全球化浪潮下的缩影。当美国将港口、运河等全球贸易咽喉视为“必争之地”,澳大利亚的选择折射出中小国家的困境:是继续做大国博弈的棋子,还是寻找独立的外交空间?

2025年7月,中澳总理年度会晤中,澳方承诺“为中国企业提供稳定环境”,但达尔文港的吊车仍在运转,码头上已飘起山雨欲来的气息。

这场博弈的结局尚未揭晓,但一个事实愈发清晰:当契约精神被政治私利撕碎时,第一个被碎片割伤的,往往是破坏规则的人。澳大利亚若执意将商业协议政治化,最终可能发现,失去的不仅是达尔文港,还有国际社会对“投资安全”的基本信任。

达尔文港的争夺战,你会如何看待澳大利亚的“安全焦虑”?是真心防范风险,还是沦为美国战略的附庸?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1 阅读:239
红雯看国际

红雯看国际

国际新鲜事每天更新,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