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爷去乘地铁,车门刚打开,大爷就麻溜往上挤,不料,一女子下车时刚好跟大爷相

月鹿简科 2025-09-01 16:20:21

上海,大爷去乘地铁,车门刚打开,大爷就麻溜往上挤,不料,一女子下车时刚好跟大爷相撞,大爷瞬间倒地,右股骨折,造成十级伤残,大爷怒了,把女子和地铁站告上法庭,索赔28.4万,结局出人意料。

信息来源:8月26日,看看报道

2023 年 11 月 14 日的上午,时针刚掠过十一点,上海西藏南路地铁站里,满是工作日惯有的平静,没有特别的波澜,也没有意外的插曲,一切都循着日常的轨迹悄然流转。

车门一开,混乱就开始了。一位七十多岁的丁大爷没在黄线后头等着,而是直接堵在了下客区,一心想着抢个座位。

袁女士刚迈出车门,身子还没完全站稳,就被迎面走来的他结结实实地撞在了一起。大爷应声倒地,这一跤摔得不轻,右腿股骨粗隆间骨折,后来鉴定下来,构成了十级伤残。

这事儿听着离谱,但你我心知肚明,这几乎是每天都在上演的戏码。有记者在2024年2月专门去看了看,发现抢上抢下早就成了常态。

为啥非得抢?有人说能省几秒钟上车,有人说早高峰人挤人,你不抢,车门一关,你就被剩在站台上了。

实际情况是,车门附近早被其他乘客堵得满满当当,要是没提前找好位置站定,想挤上车简直是白费力气。一种“边上边下”的潜规则,就这么取代了白纸黑字的“先下后上”。

地铁站的工作人员也头疼,说每天因为这点事儿起的摩擦,没有十起也有八起。生活里那些大大小小的磕碰,本就是再寻常不过的事儿。

丁大爷这一摔,把站台上的潜规则,直接摔进了法庭。该男子选择将袁女士与地铁运营公司一并诉至法院,索赔金额直接定格在 28.4 万元。

这下,法律得来评评理了。这笔账到底该怎么算?

法院的判决,给这笔账算得明明白白:大爷自己担责七成,下车的女士三成。从地铁运营方的角度来看,其已全面履行安全保障相关职责,在此次事件中不存在责任归属问题。

法官认为,丁大爷明明知道规则,却主动站在最危险的地方,是导致自己受伤的主要原因。这恰好契合《民法典》中所界定的情形 —— 即行为方对损害结果的发生存在重大过错。

再看袁女士,当时下车的人潮本就拥挤,她没能静下心来仔细留意周围情况,这份疏忽也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她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

最终,丁大爷拿到了八万多元的赔偿。这个数字,就像一把尺子,量化了混乱中的对与错。

判决一出,网上炸了锅。有人说大爷“活该”,自食其果;也有人觉得这赔偿比例不公平,明明是对方撞的。

这场争论,恰恰说明了问题的复杂性。它早就超出了谁对谁错的范畴。

单纯靠罚款和道德谴责,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地铁方也坦言,对这种普遍性的抢行,处罚起来难度太大,几乎没法执行。

他们的建议听起来很无力:“乘客们,赶不上这班就等下一班吧。”可通勤的人谁等得起?

于是,各种想法都冒了出来。有人提议用人脸识别,把不守规矩的人记录下来。地铁方面也开始试点一些智能语音提醒系统。

但这些真的能根治问题吗?或许,这个判决最大的意义,是逼着我们去想更深层的东西。

是不是列车设计本身就有问题?

是不是发车频次还能再提高?是不是站台管理能更智能?当人们不再需要为了上车而“战斗”时,秩序自然就回来了。

0 阅读:37
月鹿简科

月鹿简科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