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其实是体内瘀浊被“堵”住了,通开就好 在中医中,肠息肉并非一种独立的

陈玉龙谈养护 2025-09-01 15:58:46

肠息肉其实是体内瘀浊被 “堵” 住了,通开就好 在中医中,肠息肉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身体内部湿热瘀浊阻滞肠道、气血运行不畅,长期积聚形成的 “瘀块”。其实,简单来说,就是肠道里的 “垃圾” 排不出去,堵久了聚成了息肉,把瘀浊通开、调好肠道环境就可以了。肠息肉是指肠道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早期多无症状,随着息肉增大或增多,可能出现腹痛、腹胀、便血(多为暗红色或黏液血便)、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交替)等。   在中医理论中,肠息肉最常见的证型有湿热下注症、气滞血瘀证和脾虚痰湿证。无论是哪种证型,从根本上来看都与 “肠道瘀滞” 密切相关 —— 湿热、气滞、痰湿等病理产物堵在肠道,气血无法顺畅流通,日久就会凝结成息肉。因此,临床上常见的有湿热瘀阻、气滞血瘀、脾虚湿困等证型,调理核心始终围绕 “通肠道、清瘀浊、补脾胃” 展开。   让我们来看一个真实案例:吴先生,42 岁,自述 1 年来总觉得腹胀,偶尔排便后擦纸有少量黏液,没太在意。直到去年体检做肠镜,发现结肠内有 3 枚直径 0.3-0.5cm 的息肉,当时做了内镜下切除,但今年复查又长出 2 枚小息肉。他担心息肉反复生长有癌变风险,不想总做内镜切除,经同事介绍来找我。   吴先生平时饮食重油重辣,还爱喝酒,工作忙的时候经常久坐不动,偶尔会便秘,大便黏马桶难冲净。舌头颜色偏暗,舌边有瘀点,舌苔黄腻。经过辨证论治,判断为湿热瘀阻型肠息肉 —— 长期湿热饮食伤脾胃,脾虚生湿,湿久化热,湿热裹着瘀浊堵在肠道,就像河道里的淤泥聚成了 “小土堆”,这就是息肉反复生长的根源。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负责把体内的水湿、浊物排出;肠主传导,负责输送和排泄糟粕。当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湿热就容易在肠道积聚;加上久坐不动、气血运行变慢,湿热与气血瘀结在肠道黏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息肉。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健脾和肠,既要清掉已有的瘀浊,又要修复肠道功能,防止新的瘀浊生成。   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张先生说腹胀感基本消失,大便不再黏马桶,排便也规律了(之前 3-4 天一次,现在每天一次)。但他反馈偶尔吃辣后会觉得肠道轻微灼热,于是我在方剂中稍减清热药,加了健脾护肠的成分。经过三个疗程的调理,他再次做肠镜检查,肠道内未发现新的息肉,黏膜也比之前光滑;腹痛、黏液便的症状完全消失,饮食上偶尔吃点微辣也不会不适。我建议他调整饮食习惯,少吃辛辣油腻,每周保证 3 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促进肠道蠕动。   在中医看来,吴先生的饮食不节、久坐不动,是导致肠道湿热瘀阻的主要原因。可以把这个比喻成 “肠道管道” 被油腻、湿热堵住了,垃圾排不出去,时间长了就堆成了息肉。湿热瘀阻还会影响肠道的正常传导功能,就会出现腹胀、便秘、大便黏腻等症状。因此,调理的重点在于 “通”—— 清湿热、化瘀浊,同时补脾胃,让肠道能正常 “运化” 和 “排泄”。此外,生活习惯也很重要,不要依赖 “切除” 而忽视肠道环境的调理,保持清淡饮食、适度运动,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息肉复发。    

0 阅读:32
陈玉龙谈养护

陈玉龙谈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