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山西运城一村民夜里醉酒,误入一座阴宅,他借着酒劲,在阴宅中把玩陪葬物

时光若止浅念 2025-08-30 20:15:24

1973年,山西运城一村民夜里醉酒,误入一座阴宅,他借着酒劲,在阴宅中把玩陪葬物时,突然发现有一个妇女,正扶着一扇朱红色大门探头向他微笑。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3年冬天,山西稷山县马村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困住了,家家户户窝在炕头烧火取暖,整个村子沉进了一种静默的白茫茫中,村外那片叫“百墓坡”的地方因为风雪显得格外阴森,那是一处传说中埋着无数冤魂的老坟岗,老人们常说那里不长树、不积雪,到了夜晚还有怪声传出,年轻人根本不敢靠近。 偏偏那天夜里,村里的段明喝得烂醉,他从酒馆出来,扛着铁锹晃晃悠悠往家走,脚印在雪地里歪歪斜斜,谁也说不清他是怎么走偏的,总之他一脚踏进了百墓坡的积雪中,雪盖着的土包被踩塌,他顺势滚了下去,竟意外掉进了一个黑幽幽的洞口。 那洞里冷得像冰窖,脚下却不是土,是一条铺得整整齐齐的砖道,段明借着微弱的光往前摸索,四周的墙上竟刻着不少花鸟和人物,线条清晰,神态逼真,他一边骂着冷,一边借着酒劲四处打量,走了好一会儿,忽然前方豁然开朗,是一间规模不小的墓室。 墓室四壁满是砖雕,有人饮酒作乐,有人吹奏乐器,还有古装演员正在表演,场面热闹得像戏台,地上散着许多陶罐和陶俑,做工精致得出奇,他随手捡起一个陶俑,只觉那指尖、衣褶都细腻得能看出雕刻时的刀痕。 就在他看得入神的时候,眼角忽然瞥到墓室另一端有扇门,朱红色的,半掩着,门缝里似乎站着一个穿红衣的女子,身子靠着门框,神情模糊不清,段明瞬间酒醒大半,手里的陶俑脱手摔碎,整个人像被雷劈了一样愣住,他没有多想,转身就朝墓门口跑,脚下打滑,几次跌倒在雪地里,慌不择路地逃回了村子。 第二天,段明高烧不退,整个人缩在炕头,神志恍惚,他嘴里不停念叨着红衣女人的模样,手里还死死攥着从墓里带出来的一块陶片,家里人吓坏了,把这事一传十、十传百,整个马村顿时炸了锅,有人说他撞了鬼,有人说他挖了宝,还有人干脆认定这是百墓坡的报应。 传说越传越玄,村里的老人开始点香拜神,村干部也不敢耽搁,层层上报到了县里,没过多久,省里专门研究金代墓葬的考古专家刘永生带队赶到了马村,他们封锁了墓口,做了初步勘察,发现这座墓极不寻常,随即决定展开系统发掘。 时间一晃到了1978年开春,雪化之后,正式的发掘工作才开始,随着一层层土壤被清理,一个完整的家族墓群逐渐显现出来,这并非普通的孤坟,而是由十四座墓组成的庞大体系,拥有严谨的布局和复杂的构造,宛如一座地下四合院。 墓室的砖雕精美绝伦,记录着这个家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墙上能看到老人教子、夫妇共膳、孩童玩耍的温馨场景,有一幅幅“食补方”图案,结合炖锅、药材、药酒等雕刻,清晰地呈现了古人通过饮食调理身体的理念,砖上刻着的药方,细致到连药草的叶脉都能分辨得出来。 最让人震撼的是那组戏曲表演砖雕,砖墙上不仅有演员的动作,还有观众席的布局,甚至连锣鼓手的姿势都雕得惟妙惟肖,考古队通过对这些砖雕的分析,判断这套墓群的年代应在宋金时期,更重要的是,这些砖雕提供了确凿证据,证明杂剧艺术在宋代已高度成熟,比此前认定的元代要早上百年。 主墓的墓志铭上,清楚写着墓主名段先,系宋代著名的药膳医者,他不仅医术高超,还著有《贯通食补方》,是当时民间备受尊敬的人物,这个家族传承医术,以德立身,并不追求财富,因此墓中几乎找不到金银财宝,取而代之的是文化与信仰的结晶。 最初引发风波的“红衣女子”也找到了答案,那不过是一尊“妇人启门”陶俑,身穿红衣,倚门而立,神情温婉,是宋金时期常见的墓葬装饰,它象征着引导亡灵走向来世,或是迎接灵魂归家的意象,这类雕像寄托的是生者对逝者的哀思与祝愿,却因段明酒醉和黑暗的环境而被误解成了索命女鬼。 随着更多文物出土,一位马村段姓老人带出了两块祖传砖雕,上面记载的内容与墓中砖文内容高度吻合,这些资料揭示了段氏家族在金兵南侵时拒绝为敌人提供医术支持,最终宁死不屈,惨遭灭门的悲壮史实,这个家族用砖雕记录下了他们的信念与牺牲,以另一种方式流传至今。 考古工作的成功,不仅让这段被尘封的历史重见天日,也改变了整个马村的命运,百墓坡从一个被敬畏避讳的禁地,变成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来还建立了山西金墓博物馆,吸引了大量游客,村里修路、开店,村民的生活也随之改善,经济和文化都焕发了新生。 信息来源:人民网——山西稷山发现一座北宋彩绘砖雕壁画古墓

0 阅读:1337
时光若止浅念

时光若止浅念

时光若止浅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