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董明珠像发狂的母狮子大吼:“你们9亿就要把格力卖给老美,休想!”领导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8-30 14:48:45

2004年,董明珠像发狂的母狮子大吼:“你们9亿就要把格力卖给老美,休想!”领导劝道:“给你年薪八千万知足吧。”董明珠斜了一眼,8亿年薪我也不会同意的。   二十年后,当格力市值突破3700亿,成为全球空调行业的标杆时,人们才真正读懂这句怒吼的重量。 它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个中国企业家对“品牌主权”的誓死捍卫,更是中国制造业从“被收购”到“走出去”的起点。   2024年,格力3700亿的市值,早已是2004年美国开利集团57亿收购价的70倍。 站在这个节点回望,当年那场收购闹剧更像一场“照妖镜”:有人看到的是“57亿现成收益”,有人却看到“中国品牌被拆解的风险”。董明珠显然是后者。 彼时开利作为全球空调巨头,抛出9亿美元(约57亿人民币)的报价,还许给董明珠8000万年薪。 要知道2004年普通工人月薪仅千余元,董明珠当时年薪也才200万,8000万相当于她40年的收入。 可她一眼看穿了“糖衣炮弹”:“开利要的不是格力的工厂,是我们深耕多年的销售渠道!等他们用这个渠道卖美国货,格力只会被慢慢拆解,最后消失。”   这种“远见”在当时被当成“疯话”。珠海市领导层近乎全票赞成收购,毕竟“引进世界500强”是实打实的政绩;董事会上,满场高管看着持股仅0.74%的董明珠,像看一个“不懂变通”的傻子。 “现成的钱不赚,非要等二十年?”可董明珠偏要争:“那年格力销售额已经138亿,刚拿了世界空调销量冠军,57亿就是低价抄底!给我二十年,格力也能成世界500强!” 没人信她的誓言,直到她连夜抱着财报闯进省政府,红着眼眶说:“格力现金流健康,我们不缺这点钱,缺的是中国人的骨气!”恰逢中央《股权分置改革》文件下发,收购案才戛然而止。 多年后她坦言:“签字的瞬间,格力就没了。我争的不是自己的利益,是中国品牌的未来。”   董明珠的誓言,比她承诺的“二十年”还早了9年实现。2015年,格力成功跻身世界500强,拿下空调界“奥斯卡”级别的世界名牌认证,成为全球空调行业独一份的存在。 这背后,是拒绝收购后她带领格力的“狂飙”:2005年营收突破182亿,比收购前增长近32%;此后每年稳步攀升,2023年营收直逼2050亿,二十年间涨了十倍不止。 更难得的是,格力没有走“代加工”的老路,反而啃下了硬骨头——研发出磁悬浮压缩机,敢承诺“十年包修”;建立绿色再生公司,推动行业环保转型;在巴西建基地,成了南美空调市场的“扛把子”。 如今在俄罗斯商场,外国人排队买格力除湿机;伊朗地铁里,全是格力的中央空调——这些场景,正是董明珠当年誓死要守护的“中国品牌出海梦”。   2019年,格力遭遇“中年危机”,外资又开始虎视眈眈想“抄底”。这时河南小伙张磊带着高瓴资本的416亿来了,一见面就亮明底牌:“董总,我只要股权,100%的决策权归您!” 有了资金支持,董明珠立刻出手收购飞利浦家电,彻底打开国际市场。她后来调侃张磊是“我背后的男人”,可明眼人都知道,是她当年“不妥协”的硬气,吸引了同样认可“中国品牌价值”的盟友。   如今70多岁的董明珠,脾气还是和当年一样“火爆”:员工加班到深夜,她会怒吼“滚回家,身体垮了谁干活”;身家几十亿,却在淘宝买百元衬衫。 再看当年的“收购方”开利集团,靠收购扩张的路越走越窄,2024年营收停滞不前,这两种结局的对比,恰恰印证了董明珠当年的坚持。 中国品牌的强大,从不是靠“攀附外资”得来的,而是靠不服输的骨气、实打实的技术,一步步拼出来的。 就像她2004年那句怒吼,至今仍在提醒所有中国企业家:有些东西,比钱更重要——那就是中国品牌的尊严。 信源:2004年有人9亿想把格力卖给美国,董明珠:休想——腾讯云

0 阅读:1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