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山西一名中年男子去旧货市场淘书,突然他被旧书中滑落的几张泛黄的纸片吸

时光若止浅念 2025-08-29 21:58:04

1996年,山西一名中年男子去旧货市场淘书,突然他被旧书中滑落的几张泛黄的纸片吸引,后来居然找出了84张这样的黄纸。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6年春节,王艾甫刚满五十五岁,那天他骑着自行车去了太原南宫旧货市场,原本只是想淘几本老书打发时间,谁也没料到,他随手翻开一本《太原战役资料汇编》,几张发黄的纸悄然滑落,那些纸张边角卷曲,字迹却清晰得像是昨天才印上去,纸上写着烈士的姓名、籍贯、牺牲时间,有的还盖着鲜红的印章,王艾甫翻着翻着,手开始抖了,那一刻,他知道,他眼前的不是纸,而是一段被时间掩埋的历史。 这些阵亡通知书一共八十四份,夹在四本登记册里,登记册上还记着八百多名战士的名字,他们大多牺牲在1949年的太原战役,那是一场消耗惨烈的城市攻坚战,许多年轻的生命被永远留在了那座城市,这些通知书原本该交到家属手中,如今却落在旧货市场的角落里,像是被历史遗忘的碎片。 面对摊主三千元的要价,王艾甫没多说话,他身上只有八百块,回家后四处借钱,又把自行车抵押出去,才终于凑齐了全部钱,他知道这不是一笔小数目,那时候他的退休金每月也不过三百元,但他心里明白,这些纸张的价值不能用钱来衡量,他把通知书和登记册小心地包好,抱回家,像是抱着一座沉甸甸的责任。 王艾甫曾在部队服役十九年,参加过援越援老战役,对战场的死亡早已有切身感受,他知道,如果战士牺牲的消息没有送到家里,那些父母亲人可能会一辈子等在村口,他也明白,通知书不仅是一个名字的结尾,更是一个家庭的开始,他在家中把所有的通知书重新编号,登记每一个信息,抄录地址,再按照上面的线索寄出一封封信件。 可是,现实远比他想象中复杂得多,信件几乎全部被退了回来,有的地址早已不存在,有的村庄已被合并或更名,有的战士籍贯模糊,只写着“山西某地”,他开始翻地图,查老地名,带着通知书和一摞复印件,挨个跑到民政、公安、邮局、档案馆,一趟趟核对信息,他的脚步走进了吕梁山、运城、忻州、阳泉,有时候为了确认一个地名,甚至在雪地里走二十多里山路。 在烈士陵园里,他挨个对照墓碑上的名字,累了就席地而坐,渴了就喝凉水,他数过陵园里共有三千九百多个墓碑,有些上面没有名字,有的只刻着“无名烈士”,他试图从模糊的笔迹中找到线索,把通知书上的名字与墓碑一一匹配,这是一个漫长又枯燥的过程,但王艾甫始终没有停下。 转机终于在2005年出现,一家报纸刊登了他手中烈士的名单,第一次让社会知道了这批沉睡多年的通知书,那年秋天,他去了湖北云梦县钟垸村,带着一份复印的通知书,村里的会计翻着家族谱系,找到了一个名字,族人们得知真相后,放了长长的鞭炮,表示欢迎迟归的亲人,王艾甫把那一份纸交到烈士亲属手中,那一刻,他的眼眶湿了,他花了九年,才完成了这第一份交付。 从那时起,他走得更远了,他去了河北蔚县,去了甘肃、河南、内蒙古,还去了贵州、广东、湖南、安徽等地,他常常一个人提着文件包,换乘几次长途车,有时候在车站等上一整夜,他自己掏路费、住宿费,为了节省开支,有时宁愿吃几天馒头配咸菜,他把通知书一份份复印出来,随身带着,看到合适的线索就去核对,他像一位邮差,送上迟到了半个世纪的家书。 这些年里,他见过太多令人动容的场面,也遭遇过冷漠与不解,有的人感激涕零,有的人一脸茫然;有的家属早已去世,有的子孙根本不知道先辈的名字,他曾遭遇一次病倒,被诊断为脑梗,医生建议他休养,但他没听,他反而抵押了房子,贷款七万元,在家乡左权县成立了一个工作室,把所有资料系统整理,继续进行寻亲工作。 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后来,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有大学生、有退伍军人,也有普通市民,媒体开始关注,科技开始介入,DNA比对、电子档案、三维建模等手段逐渐帮助更多烈士找到家人,寻亲的效率提升了,但难度依然存在,有些烈士的籍贯太模糊,有些村庄已彻底消失,有的家书被火烧得只剩一角。 到2023年,王艾甫已经八十三岁,他走过了三十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七圈半,他送出了两百份通知书,其中五十二份亲自交到家属手中,他的身体大不如从前,走路要拄拐杖,说话也不利索了,但他依旧记得每一个名字,每一张通知书上的信息,有人劝他停下来,他摇摇头,他说,这些人曾经为了国家牺牲了生命,自己只是尽一份该尽的责任。 信息来源:83岁退伍老兵王艾甫:27年送200名烈士“回家”——原创2023-03-31 17:33·央视网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时光若止浅念

时光若止浅念

时光若止浅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