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31岁的张作霖强娶了18岁的许澍旸。大婚当夜,张作霖搂着许澍旸纤细的腰肢,高兴的说:“嫁给我,要啥我都给!”然而,许澍旸提出的要求却让他陷入两难境地。 许澍旸不是普通人家的姑娘,她老家在河北临榆,父亲早年做过地方小吏,家里虽不算大富大贵,却也供她识过字、读过书。 可惜后来父亲早逝,家道中落,她跟着母亲投奔奉天的亲戚,没成想刚站稳脚跟,就被当时已经是巡防营统领的张作霖看上。 张作霖那会儿已经有了原配赵春桂,身边也有了几个亲近的人,可他见许澍旸模样清秀、气质文静,就铁了心要把人娶进门,说是“娶”,其实明眼人都知道,以他当时在奉天的势力,许家根本没多少拒绝的余地。 新婚夜,张作霖满以为这姑娘会像其他人一样,要么求金银首饰,要么求个安稳名分,毕竟跟着他这样的人,往后吃喝不愁是肯定的。 可许澍旸却轻轻推开他的手,眼神挺坚定,说自己不要珠宝,也不要特殊待遇,就想接着读书,还想让他答应,以后不管是她生的孩子,还是府里其他孩子,都得让他们上学,不能因为是女娃就不让读书。 这话一出口,张作霖脸上的笑就僵住了。倒不是他小气,而是在1906年的东北,女子读书是件多稀罕的事啊?那会儿别说普通人家,就是有钱有势的人家,也大多觉得女子只要学好持家就行,读书就是“不务正业”。 张作霖自己没读过多少书,早年还当过货郎、学过兽医,靠的是一身胆识和狠劲闯出来的,他心里其实也觉得读书是男人的事,女子掺和这个干啥。 可他刚说了“要啥我都给”,这话还热乎着呢,要是直接拒绝,不仅丢面子,还显得自己说话不算数。更重要的是,他看许澍旸那眼神,不像在跟他撒娇,倒像是在跟他谈判,那股子倔强劲儿,反而让他有点刮目相看——这姑娘跟府里其他只会顺从的女人不一样。 张作霖琢磨了半天,手指在炕沿上敲了敲。他想起自己这几年在奉天打拼,见了不少从关内来的读书人,也知道朝廷这会儿正在搞新政,各地都在办新式学堂,连带着“男女平等”“女子教育”的说法也偶尔能听到。 他虽然不懂这些大道理,却明白一个理:以后想在东北站稳脚跟,光靠枪杆子不行,还得有文化人帮衬,要是自己家里的人都不识字,难免会被人笑话。 再者,许澍旸这要求也不算过分,不就是读书嘛,大不了找个私塾先生,或者送她去新式学堂,也花不了多少钱。 他抬头看了看许澍旸,见她还在等着答复,就咧嘴一笑:“行!这事我答应你,你想读书就去读,孩子们也一样,不管男孩女孩,只要愿意读,我就供他们!” 许澍旸没想到张作霖这么快就答应了,眼里瞬间亮了起来。后来她还真就去了奉天的新式学堂,不仅自己读,还跟张作霖提建议,在府里办了个小课堂,让府里的孩子都能跟着先生学知识。 她自己生了三个孩子,儿子张学曾、张学思,女儿张怀瞳,后来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张学思还成了新中国的开国少将,这跟许澍旸早年坚持让孩子读书的想法分不开。 张作霖后来也常跟身边人说,许澍旸这姑娘不简单,看似柔弱,心里却有主意,当年那要求提得好,要是没她盯着孩子们读书,家里说不定还出不了那么多有文化的人。 其实回头看这件事,许澍旸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她没跟张作霖要那些容易贬值的物质,反而抓住了“教育”这个能改变自己和后代命运的根本。 在那个女性地位低下的年代,她敢在新婚夜跟手握权势的张作霖提这样的要求,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而张作霖的答应,也不全是因为“说话算话”,更多是他从这件事里看到了许澍旸的远见,也隐约意识到教育对一个家庭、一个势力的重要性。 这桩看似“强娶”的婚姻里,藏着的不仅是两个人的命运交集,更藏着一个时代里,女性对自身权益的争取,以及权势者对新观念的接纳。 说到底,真正能长久的,从来不是一时的物质堆砌,而是对自我成长和后代未来的投资。 许澍旸用一个看似“为难”的要求,不仅为自己争取到了读书的机会,更给子女铺就了一条不一样的路,这或许比任何金银珠宝都更珍贵。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06年,31岁的张作霖强娶了18岁的许澍旸。大婚当夜,张作霖搂着许澍旸纤细的
金风玉露一相
2025-08-28 22:07:02
0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