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真正厉害的是有重型红夷大炮,主力都是40磅炮非常吓人,在厦门大战,郑成功依靠5000斤大炮重创满洲八旗军,死满蒙八旗军官82人,俘虏600多名满洲八旗军人,死一半,另外一半被割掉了耳朵,释放回去。 1661年春天,郑成功站在厦门码头,望着远处驶来的清军战船,他手里拿着一张从荷兰人那里偷学来的炮兵图纸,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射程和角度,这一天东亚海战即将迎来火器时代的真正开端。 郑成功手中最王牌的武器,是二十四门红夷大炮,这些大炮每门重达三千斤,炮管长八尺,能发射四十磅重的铁球,最关键的是射程——普通明军火炮只能打三百步,红夷大炮却能轰击八百步外的目标。 这个距离意味着什么?清军的骑兵冲锋需要跑完八百步才能接近郑军阵地,而郑成功的炮手可以从容装填三轮炮弹,每发炮弹落地后,爆炸半径覆盖方圆十丈,一炮下去能掀翻十几个人。 郑成功从父亲郑芝龙那里不只继承了大炮,更学到了荷兰人的装填技巧,普通炮手装一发炮弹需要盏茶功夫,郑军炮兵只用半盏茶,秘诀在于分工:一人负责清膛,一人装火药,一人放炮弹,一人点火。四人配合下来,射速比清军快了一倍。 清军指挥官完全没料到会遭遇如此密集的炮火,他们习惯了北方作战——八旗骑兵列阵冲锋,敌军望风而逃,可在厦门湾第一轮炮击就让三艘战船起火沉没,后续的齐射更是直接打散了清军的登陆编队。 战场上最震撼的一幕,是郑军的“跳弹”战术,炮手故意压低炮口角度,让铁球贴着海面弹跳,一发炮弹能连续击中两三艘船,这招从荷兰海军学来的技巧,让清军损失惨重——仅仅半个时辰,十二艘战船就有八艘被击沉或重创。 郑成功真正厉害的地方,不是拥有先进武器,而是懂得因地制宜,厦门湾的地形狭窄,清军无法展开大规模冲锋,正好发挥火炮的压制优势,他还在炮台前挖了壕沟,里面灌满海水,骑兵想冲过来得先趟水,速度一慢就成了活靶子。 这场战役的结果彻底改变了双方的战术思路,清军开始重视火器建设,专门从欧洲采购大炮,还聘请荷兰教官训练炮兵,而郑成功则更加确信火力制胜的道理,后来攻打台湾时,光是炮弹就准备了三万发。 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战后清军俘虏被释放回营时,个个都在议论郑军大炮的威力,有士兵说,炮弹飞过头顶时,风声像雷鸣一样可怕,这种心理震慑比物理杀伤更致命,直接影响了清军的士气。 郑成功的成功还在于情报工作做得扎实,他派人潜入清军营地,摸清了对方的兵力部署和进攻路线,开战前三天,郑军就根据潮汐表计算好了最佳射击时机,确保清军登陆时正好处于炮火覆盖范围内。 郑军的火炮配置堪称当时亚洲最先进,除了重炮负责远程轰击,还有轻炮负责近距离防守,火枪兵则填补射击间隙,这种多层次火力网,让清军的任何冲锋都变成了自杀式攻击。 战役结束后郑成功缴获了大量清军装备,其中包括十几门老式火炮,对比之下清军的火炮不仅射程短,精度也差得远。这种技术代差,直接决定了战场的胜负天平。 这场胜利的影响远超战术层面,消息传到北京后,顺治帝专门召集军机大臣讨论海防问题,最终决定加大对火器的投入,可以说郑成功用一场战役推动了整个清朝的军事变革。 信源:蔡振翔. 台湾郑氏地方政权与华侨. 华侨大学学报
郑成功真正厉害的是有重型红夷大炮,主力都是40磅炮非常吓人,在厦门大战,郑成功依
零零说史
2025-08-28 16:46:55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