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多前的反击战期间,我方医疗队一位女兵抢救完伤员归来,拍下了这张照片。后来,

海诚看趣事 2025-08-28 12:19:12

40年多前的反击战期间,我方医疗队一位女兵抢救完伤员归来,拍下了这张照片。后来,这张照片成为了轮战期间的一张宣传片,分发到许多连队。 那张照片拍摄于四十多年前的南疆战场。 一位头戴钢盔、身着白色短裤的女兵刚抢救完伤员归来。 她左肩扛担架,右挎急救箱,后背挂着一把步枪,军靴沾满泥浆,浑身透着干练。 这张照片后来被印成宣传画,分发到前线各个连队。 许多人第一次知道,战场上真有女兵穿着短裤冲锋陷阵。 战场环境远比想象中残酷。 老山地区常年下雨,战壕积水没膝,猫耳洞里闷热潮湿,蚊虫毒蛇四处钻爬。 女兵们和男兵一样挤在狭小的洞穴里,一住就是几十天。 衣服被汗水反复浸透,结出盐霜,皮肤泡得发白溃烂。 有个叫赵慧的军医在猫耳洞住了四十天,离开时三套内衣全烂成了布条,洗头发用了整整十盆浑水才搓出沫子。 这种条件下,军容仪表早成了奢侈品。 短裤反而成了实用选择——既能减少布料黏连伤口的痛苦,又方便在泥泞中行动。 女兵上前线这事,当年还闹过误会。 有人咬定战场是男人的地盘,女人去了纯属添乱。 可实际情况是,野战医院里超过四成是女医护兵。 她们包扎、输血、截肢、喂药,用脊背当担架转运伤员。 老山战役最激烈时,十八岁的卫生员钟惠玲三天三夜没合眼。 伤员像潮水般涌来,她剪开沾血的绑腿,清洗溃烂生蛆的伤口,边干边掉眼泪,口罩糊满血污就干脆甩开不用。 还有个叫郭容容的姑娘,为掩护伤员撤退中弹牺牲,成了麻栗坡烈士陵园里唯一的女兵。 这些事前线战士都门儿清。 女兵的任务和越南女兵截然不同。 咱们的女兵不搞潜伏偷袭,专干救命活计。 手术帐篷支在离前线千米的山坳里,炮弹时常在附近炸响。 军医李亚莉和同事搭起五十顶帐篷,设了七张手术台。 伤员源源不断送进来,截肢锯下的残肢堆满桶,绷带用完一捆又一捆。 她曾为一名腹部炸烂的小战士做手术,孩子才十八岁,术后疼得直哆嗦,还笑嘻嘻给她讲冲锋时的故事。 等李亚莉走出帐篷,眼泪唰地下来了——这孩子再也不能走路了。 战争对女兵格外苛刻。 赵慧在猫耳洞遇上生理期,疼得直不起腰,硬是攥着药箱爬出战壕救人。 更残酷的是被俘的遭遇。 六名女医护兵落入越军手里,寒冬腊月被扒掉棉衣,逼着在冰碴地里搬石头。 饭里掺沙子,竹签扎指甲,毒蛇扔进牢房吓唬人。 她们被押到河内游街,烂菜叶臭鸡蛋砸得满脸花,有个姑娘为护住同伴,额头被石块砸出窟窿。 交换战俘回国时,姑娘们瘦得脱了形,指甲抠进掌心渗出血,眼神却像冻住的冰。 这些年过去,当年的女兵们早已回归平凡生活。 钟惠玲退休前升任解放军大校,牵头成立老兵关爱组织,每年清明雷打不动去麻栗坡扫墓。 李亚莉的儿子在驻滇部队当连长,她总爱去看那些生龙活虎的新兵蛋子,心里盼着他们平安服役,别遇上打仗。 赵慧在邯郸开了间诊所,偶尔给街坊邻居讲讲草药知识,绝口不提猫耳洞的往事。 最让人揪心的六位被俘女兵,三人终身未愈创伤应激症,组织给安排了清静岗位,工资一分不少。 2004年中越边境扫雷,退休多年的护士长老陈主动请缨。 她套上旧军装往雷区前一站,用越南话喊:“阿妹们回家吧!这儿该种庄稼啦!”年轻人后来才知道,这位塞薄荷糖给他们的阿姨,当年咬碎过敌人的耳朵。 都说妇女能顶半边天,这些女兵可是顶起了战场上的一片天。 信息来源: 《猫耳洞女强人赵慧:猫耳洞生活40天,内衣扔了3套,洗头用10盆水》(网易订阅) 《猫耳洞女战士赵慧:在猫耳洞生活40天,女性的苦楚男兵无法体会》(网易订阅)

0 阅读:32
海诚看趣事

海诚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