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口19.2亿到败走越南,打败中国摩托的不是日本,而是自己人!谁能想到,二十多年前,越南的的街道曾是中国摩托车的天下,出口额一度冲到19.2亿市场份额高达80%。 在越南的大街小巷,摩托车如同流动的河流,穿梭于城市的每个角落,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些摩托车背后,藏着一个关于中国制造的传奇故事,一个从辉煌到溃败,再到可能重生的商业史诗。 越南这个国家,地形就像一条修长的"S",从北到南绵延数千公里,这种狭长的地形,加上崎岖的山地和密布的河流,让大规模修建高速公路和铁路变得异常困难,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小巧灵活的摩托车自然成为最理想的交通工具。 90年代,当时的越南正处于经济复苏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距离购买汽车的经济能力还相去甚远,摩托车,成为了越南人消费升级的第一站。 在中国摩托车大举进入之前,越南的摩托车市场几乎被日本品牌垄断本田、雅马哈等日系品牌凭借精湛的工艺和可靠的质量,在越南消费者心中树立了难以撼动的地位。 但这些日系摩托车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价格十分昂贵,一台普通的摩托车在越南的售价高达2100美元!对于月收入可能只有几十美元的越南普通家庭来说,这简直是天文数字。 就在越南消费者为买不起摩托车发愁的时候,中国品牌如同救世主般出现了,中国摩托车进入越南市场时的广告语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价格仅为日系品牌的三分之一,却能提供相似的外观和基本功能,对于渴望拥有摩托车的越南普通家庭来说,这简直是个无法拒绝的诱惑。 中国品牌的策略非常简单,用低价撬动市场,而这个策略的效果也异常显著,几年时间,中国摩托车就从零市场份额一路飙升至80%,彻底改写了越南摩托车市场的格局,2002年,中国摩托车对越南的出口额达到了惊人的19.2亿美元。 然而,中国摩托车在越南的辉煌战绩,吸引了更多的中国企业蜂拥而至,最多的时候,越南市场上竟然同时存在近80个中国摩托车品牌! 市场竞争本来是好事,但问题在于,这些企业几乎都采用了同一种竞争策略:降价。 在这种恶性价格战中,企业为了维持微薄的利润,不得不在产品质量上做文章,劣质零部件开始大量使用,生产工艺也被简化,质量控制环节被忽视。 结果可想而知,中国摩托车的质量急剧下滑,原本应该能使用七八年的摩托车,现在三年就开始出现各种问题,五年基本就报废,与此同时,越南政府也开始调整政策,对外国摩托车品牌设置更多限制。 随着中国摩托车市场份额的扩大,越南政府开始担心本土产业的发展,他们出台了一系列进口限制政策和关税政策,明确表示要限制外国企业的市场份额。 为了应对这些政策变化,一些中国企业开始将生产基地迁至越南这种做法虽然规避了进口限制,与此同时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国品牌的价格优势被进一步削弱。 这种市场份额的断崖式下滑,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代表着中国制造在越南消费者心目中形象的崩塌,一度辉煌的"中国制造",在越南摩托车市场上几乎成了"低质量"的代名词。 在中国企业陷入价格战泥潭的同时,日本企业并没有盲目跟进,而是选择了耐心等待,同时调整自己的战略。 日本企业深入分析了越南市场的需求变化和自身的失败经验,投入大量资金研发兼具品质和亲民价格的产品,同时,他们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每一辆出厂的摩托车都达到最高标准。 更重要的是,日本企业极其重视售后服务。他们将维修点从不到100个扩建到300个,覆盖越南各主要城市和乡镇。无论消费者在哪里遇到问题,都能得到及时、专业的服务。 尽管传统燃油摩托车市场已经失守,但中国企业在越南市场可能迎来第二次机会,电动摩托车。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电动摩托车正成为越南市场的新宠,特别是在胡志明市等大城市开始限制燃油摩托车的背景下,电动摩托车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在电动摩托车领域拥有明显的技术和成本优势,以雅迪为例,这家中国电动车巨头已经在越南北江省建立了生产基地,并针对越南多雨的气候特点,专门研发了防水电池技术。 要想在电动摩托车市场取得成功,中国企业需要建立良好的品牌口碑,确保产品质量,并维护市场秩序,避免再次陷入恶性价格战,同时,还需要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任。 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市场的兴衰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它告诉我们,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价格优势只是短期武器,长期成功需要建立在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和服务体系之上。
这是越南网友发的图片,越南人也觉得自己“爱国主义”不太对劲了。觉得网上越南“强国
【136评论】【6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