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年,甘地出生在印度波尔班达尔的一个富裕家庭,19岁那年,年轻的甘地踏上了前往英国的轮船,在伦敦大学学习法律,学成归国后的甘地,本该是个前途无量的律师,但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他的第一次出庭简直是场灾难,站在法官面前,他紧张得连一个完整的句子都说不出来,最后只能灰溜溜地退出法庭,这次失败让他丢了工作,不得不回到家乡重新开始。 这些屈辱成了他政治觉醒的催化剂,在南非的二十多年里,甘地逐渐从一个腼腆的律师,转变为一个坚定的社会活动家。 1915年,甘地回到了印度,带着在南非锻炼出的政治智慧和抗争经验,彼时的印度,正处于英国殖民统治的铁蹄之下,民众苦不堪言。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印度人加入到这场奇特的抗争中,英国当局开始恐慌,在阿姆利则事件中,他们向手无寸铁的抗议者开枪,造成数百人死亡。 然而,这位在公众面前坚定不移的领袖,私下里却在与自己的欲望进行着一场又一场的战斗。 13岁那年,按照印度传统,甘地与同样年幼的卡斯图尔巴·马克汉吉结婚,婚后不久,他们便有了第一个孩子,之后又陆续生下三个,年轻的甘地对性生活相当热衷,这本是人之常情。 但一个事件彻底改变了他的态度,当他父亲病重时,甘地本应在床前守候,然而,他却无法抵抗对妻子的渴望,每晚仍回到卧室与她亲热。 一天晚上,就在他与妻子欢爱时,仆人敲门告知父亲情况危急,但为时已晚,当甘地赶到父亲床前时,老人已经离世。 这一打击让甘地陷入深深的自责,他将父亲的死与自己的"放纵"联系起来,认为是欲望蒙蔽了他的责任感,从那时起,他开始尝试禁欲,但每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随着年龄增长,甘地对禁欲的追求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愈发强烈,到了晚年,他开始了一系列令人争议的"禁欲实验"。 他邀请年轻女性,包括一些十七八岁的少女,甚至自己的侄孙女,与他同床共枕,他的理论是,通过与年轻女性近距离接触但不发生关系,他可以锻炼自己抵抗欲望的能力。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行为并没有损害甘地在印度民众心中的地位,在那个时代的印度,甘地的精神领袖形象已经根深蒂固,人们更愿意将这些行为解读为一种精神修行,而非道德败坏。 1947年8月15日,印度终于获得了独立,但独立的喜悦很快被宗教冲突的阴影所笼罩。 1948年1月30日,79岁的甘地在前往祈祷会的路上,被一名印度教极端分子连开三枪暗杀,消息传出,整个印度陷入悲痛,数百万人涌上街头,目送这位"国父"的遗体前往火葬场。 同样,他的私生活也是褒贬不一,有人将他的"禁欲实验"视为精神修行的一部分,也有人直言这是对年轻女性的不当行为,甚至是侵犯。 他既是能够带领一个国家走向独立的圣雄,也是一个终其一生都在与自己的欲望搏斗的凡人。
苏杰生强调美国还是盟友,承认欺骗中国感情,但休想印度退出金砖在我方访印,双方达
【5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