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国人接收了无国籍的达曼人,结束了他们200年没有国籍的生活,在领到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27 19:42:33

2003年,中国人接收了无国籍的达曼人,结束了他们200年没有国籍的生活,在领到中国国籍证件的时候,他们激动地直掉眼泪。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西藏边境的高山峡谷中,有一个叫吉隆沟的地方,这里风大雪厚,地势险峻,常年云雾缭绕,就在这片人迹罕至的山沟沟里,有一群人默默生活了两个多世纪,他们不是外来者,也不是移民,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国家承认他们的身份,他们叫达曼人。   这个族群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末,那时,廓尔喀王国曾经向西藏发动战争,战败后的一部分骑兵没有回到尼泊尔,而是留在了中尼边境的山林之间,这些人逐渐和当地居民通婚,扎根下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族群,因为祖先的特殊背景,他们被称为“达曼”,在藏语中是“骑兵”的意思,他们的皮肤偏深,眼睛发亮,说着藏语,也保留了一点尼泊尔的生活方式。   然而,这样的历史背景却让他们在身份上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清朝时期边境管理松散,民国年间战乱不断,新中国成立初期,达曼人并没有被明确纳入国籍体系,尼泊尔方面也没有承认他们,就这样,一整个族群成为了“无名之人”,没有户口,没有身份证,不能登记结婚,孩子没法上学,生病了也得靠草药和经验应付过去,他们的存在,就像被地图忽略了。   达曼人的生活非常艰难,他们住的是用石头垒起的小屋,屋顶压着木板和泥巴,遇到暴雨就会漏水,冬天风雪交加,他们靠堆积柴火取暖,没有耕地,只能靠打铁、做木工、采药、放牧维持生计,收入极低,吃一顿饱饭都不容易,他们的孩子从小就跟着大人干活,很多人从来没拿过书本,他们习惯了沉默,习惯了忍耐,也习惯了不被问起。   2002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打破了达曼人的生活节奏,山体滑坡、洪水暴涨,他们赖以生存的窝棚几乎被全部冲毁,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达曼人开始了向北的迁徙,他们翻山越岭,一路跋涉,最终走到了一个小山村的边缘,那个时候,他们没有抱太大希望,只是想找个安全的地方歇一歇脚。   村民起初对这些陌生人感到疑惑,但出于善意,还是给了他们一些食物和水,达曼人用自己采来的蜂蜜和草药作为回礼,正是这种朴素的互助行为,让在场的人感觉到了他们的真诚,不久之后,村干部向上级汇报了情况,地方政府开始关注这个从未被纳入户籍体系的族群。   接下来的调查持续了好几个月,工作人员走访了达曼人居住过的地方,查阅了历史档案,还请来了民族研究专家,最终,他们找到了清代边务记录中关于“达曼骑兵”的记载,确认了这个族群的历史来源和合法性,这一发现引起了更高层面的重视。   2003年5月26日,国家正式批准达曼人加入中国国籍,这一天,47户、197位达曼人领取了属于自己的身份证和户口簿,从此,他们不再是游离在制度之外的人,而是有了法律意义上的归属,有了身份,他们终于可以像其他公民一样,享受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权益。   这一天对于达曼人来说,不只是纸上的改变,而是命运的转折,他们的生活开始逐步走上正轨,政府为他们修建了“达曼新村”,房屋整齐,配套设施齐全,每户分到了土地,得到了农具和牲畜,自来水通进了家家户户,电灯点亮了夜晚的屋子,孩子们第一次穿上了校服,背上书包走进教室,在课堂上认真地学习普通话和课本知识。   从山林中走出来的达曼人,也开始接触到了现代生活,他们学会了使用手机,尝试着开网店,年轻人有的进入城市务工,有的参加了职业培训,过去靠手工锤铁为生的活计,如今变成了带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成了旅游者争相购买的纪念品。   社会的变化也带来了心理上的转变,过去的达曼人见人低头,不敢在人前大声说话,如今,他们挺直了腰杆,脸上多了一份从容和自信,他们不再担心因为没有身份证而错过机会,也不再害怕被排除在社会之外,他们开始参与村务管理,参加节庆活动,甚至在村口竖起了一面鲜艳的国旗,迎风飘扬。   信息来源:《达曼人的历史与文化》,刘庆民著,民族出版社,2012年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