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终身教授”季羡林曾说:“如果还有来世,我情愿不读书,不留学,不当教授。就待在母亲身旁娶个媳妇,生些孩子,种个田地。悔呀!世界上无论什么名望,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 这句话不是发牢骚,不是作诗,而是一位北大终身教授,在经历了荣誉、学问与无数鲜花掌声后,真实到骨头缝里的悔与痛。 季羡林的一生,站上了学术的巅峰,走遍了世界的广阔,但到最后,他回望的却不是名利与光环,而是灶台边那个一字不识,却一辈子操劳不休的母亲。 那晚,他梦到了母亲,醒来时泪湿枕巾。他说自己怎么也想不起母亲年轻时的模样了。他记得的,只是那张早早被生活磨皱的脸,那双永远弯着、忙碌着的手。他说母亲这辈子几乎没怎么笑过,却把所有温柔留给了他。 他六岁离家,去济南求学,此后再未真正回过老家。母亲老去的速度,比他成名的速度更快。当他风风光光回家时,迎接他的不是母亲的笑容,而是她的灵柩。他跪倒在棺材前,哭到近乎昏厥。 那年,他穿着母亲手缝的布鞋离开,什么也没说。母亲却站在门口,哭了一整天。邻居宁大婶告诉他:“你娘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就回不来,我死也不让他走。” 这句话,他后来写进了文章《心安即是归处》里。 他母亲没文化,却用尽一生的力气,把这个孩子送出大山。他成了北大的教授,出国留学,学问登峰造极;但她却永远留在了那个低矮的老屋里,一边操持生计,一边盼着儿子的回信。 多年以后,季羡林站在讲台上,面对无数尊敬他的学生,说:“不管有多少人敬我,只要一想到我母亲站在门口的样子,我心里就受不了。” 他是学德语、梵文、吐火罗文的大师,说话一向逻辑清晰。但一提到母亲,他就像变了个人,满口都是简单的短句:“她不识字,但她是我这一生最重要的人。” 他的“悔”,不是否定自己读书成才的选择,而是他太明白,有些人,有些事,一旦错过了,就永远回不来了。 他用一生读书、写书,却始终走不出那段关于母亲的乡愁。母亲在,他有归处;母亲走了,他的心也跟着空了。 这份悔意,他写进了《心安即是归处》。 这本书,记录了他1962年至2006年之间的所思所想。六十余篇散文,不是炫耀知识的高谈阔论,而是一个老人在岁月尽头的真诚交代。 他谈人生,谈命运,谈生死,谈心安。他说:“尽人事而听天命,才能真正心平气和。”他说:“静,是一种力量;沉,是一种智慧。” 他反对“生命在于运动”的功利主义,主张“静气”才能沉淀智慧。他认为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是内心丰富,外表安静。那种一眼望过去毫不起眼,却深藏乾坤的人,才是真正活得透彻。 书中没有大道理,也不灌鸡汤,更多是他对生命的反思,对人性的洞察。他用最平实的语言,写尽人间最深的感情。他没有把自己塑造成“圣人”,而是用一篇篇文字告诉我们——即使走过世界,读尽万卷,真正让人安心的,不过是那片熟悉的老屋,那张破旧的灶台,那双为你缝补旧鞋的手。 央视曾这样评价:“季老的思想像一部百科全书,读来令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像一汪清澈的泉水,看似无声,却让人肃然起敬。”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都在追逐更高的职位、更大的房子、更亮的朋友圈封面,但心里却越来越乱,越来越空。 读读这本《心安即是归处》,你会发现,有时候,真正的幸福,不是你得到了多少,而是你放下了多少。 如果你最近刚好很累,或者正陷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如果你心中有放不下的亲人,或者被现实推着向前,不得不强撑微笑;那么,请安静下来,翻开这本书。 在季羡林先生的文字里,你或许能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归处。 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点击下方链接,选一本《心安即是归处》,放在床头。它不厚,却很重。它不急,却很深。 它不喧哗,却能让你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 季羡林心安即是归处 散文初高中生课外阅读
北大终身教授”季羡林曾说:“如果还有来世,我情愿不读书,不留学,不当教授。就待在
棱枫绝影
2025-08-27 16:29:5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