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换不来就反手加税!土耳其在歼-35技术合作上碰了钉子,转身就对中国的电动车和光伏发起反倾销调查。 就在本月初,土耳其贸易部突然宣布,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和光伏组件启动反倾销调查。这一举动迅速搅动了中土两国间原本还算平稳的经贸水面,也让不少观察者嗅出背后更复杂的博弈味道。 表面看是贸易纠纷,实则是技术合作受挫激化矛盾的明显回响——而导火索,正是土耳其在歼-35战斗机技术合作谈判中遭遇“冷脸”后的一记“反手”。 这不是一次单纯的产业摩擦,而是土耳其在军事技术受限、产业转型受阻背景下的一次结构性应激反应。技术换市场的算盘打不响,土耳其干脆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加税施压。 只是,这种策略最终是震慑了对手,还是折射出自身的短板和焦虑,值得深思。土耳其军工梦的现实撞墙。 土耳其的TF-X战斗机项目早在十年前就被列为国家重点工程,意图打造具备第五代性能的国产隐形战机。但截至目前,发动机和航电系统仍是项目最大的“卡脖子”难题。 发动机方面,土方曾试图引入英国罗罗公司的技术,但因知识产权与核心参数控制权分歧谈崩;转而寻求美国通用电气的合作,也因政治风险和技术转让限制举步维艰。 在航电与隐身系统上,土耳其对中国歼-35项目表现出浓厚兴趣,尤其是雷达吸波材料和飞控系统。但中方在涉及核心机密的技术上态度明确:不转让、不共享、不开源。 飞控系统源代码和隐身材料配方是战机的“灵魂”,中方保密级别极高,土方的技术换市场策略在此彻底失效。这一结果其实早有前车之鉴。 2019年,土耳其因坚持采购俄罗斯S-400防空系统,被美国踢出F-35联合研制计划,直接蒙受超过14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并遭遇严重技术断层。 如今转向中国寻求替代,仍未能突破“核心技术不外流”的国际铁律。电动车加税,是打击对手还是自损?就在歼-35合作受挫的次月,土耳其突然宣布对中国电动车启动反倾销调查。 这并非巧合,而是清晰的政策回应。土方指责中国产品“低价倾销”,对本国电动车产业构成“实质性威胁”,但看看数字,再听听逻辑,这番说辞漏洞百出。 以土耳其本土的TOGG项目为例,2023年目标年产5万辆,实际交付量还不到1.2万辆,产能利用率不到25%。 其电池高度依赖中国宁德时代,电控系统仍需德国博世授权,产业链本地化率远低于预期。 相比之下,中国品牌比亚迪和蔚来在土耳其的市场份额接近四成,且通过伊斯坦布尔工厂实现了65%的本地化率。 说白了,中国车企是真正带着技术和就业来的,以产品力赢得市场,而不是靠“倾销”。 这场调查更像是土耳其对自身产业落后的一种“情绪性反应”,试图通过行政手段延缓外来竞争,却忽视了本质问题在于自身竞争力不足。光伏产业的“技术焦虑”也在加剧。 同步被“盯上”的还有中国的光伏组件。土耳其能源部声称将调查中国光伏产品是否对本土产业形成“压制性价格冲击”。 可现实是,土耳其2023年光伏装机目标为4GW,实际完成仅2.3GW,本土组件制造能力仅有1.2GW,且核心设备仍依赖德国进口。 90%以上的多晶硅原料来自中国和德国,中国企业如通威和协鑫几乎垄断了全球79%以上的多晶硅产量。 从原料到设备再到技术,不论是N型TOPCon还是HJT电池,中国企业都在持续领跑,成本控制能力更是将欧洲企业远远甩在后头。 这不是倾销,这是技术代差在市场上的自然体现。土耳其既要推动能源转型,又试图人为设限中国技术的进入,最终只会让本国绿色转型计划陷入更深困境。土耳其的“技术换市场”逻辑正在失灵。 其实,土耳其早就习惯了用市场换技术的策略。2010年“瓦良格号”穿越博斯普鲁斯海峡时,土耳其就曾提出以旅游业合作和10亿美元保证金作为“政治交换”。 2019年采购S-400后希望借俄罗斯技术推动国产化,结果却遭F-35项目除名。2022年Bayraktar无人机因加拿大发动机与光电系统禁运而被迫找替代,也凸显其关键技术链的脆弱。 如今,这一策略在面对中国时再次失效。原因很明确:中国不再是那个仅靠出口换外汇的制造国,而是正以技术为核心,构建全球产业链话语权。经济困境中的“政策焦躁”。 土耳其此番加税行动也难脱其当前经济困境的背景。2023年其经常账户赤字占GDP比重达5.8%,能源进口依赖度高达73%。2024年4月通胀率飙升至68.5%,里拉年内对美元贬值高达38%。 外部融资缺口超过600亿美元,整个国家财政极度依赖外资流入。 在这种背景下,土耳其需要维持制造业就业与本币汇率稳定,但又无力快速提升本土技术能力,于是选择以贸易保护主义方式“拖延时间”,试图为国产产业争取喘息空间。
毛爷爷说:中国妇女能顶半边天!所以区区一枚小小的导弹还不是手到擒来了![呲牙笑]
【21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