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大庆油田的发现者谢家荣吞下一整瓶安眠药,在梦中安然离世,次日,妻子吴镜侬在他身边发现一张字条,上面短短十个字,令人泪目......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66年,北京。 屋内的寒意比窗外的初冬更深。 书桌上摊开的地质图,红蓝铅笔圈着“大庆长垣”。 旁边的放大镜沾着玉门油田的沙粒,像无声的告别。 地质学家谢家荣,这位为中国甩掉“贫油”帽子的功臣,平静地吞下了一瓶安眠药。 留给妻子吴镜侬的字条上,只有十个字: “侬妹,我先走了,望你保重。” 没有控诉,没有怨恨,只有沉甸甸的牵挂。 这平静背后,是时代开出的残酷玩笑。 成就他辉煌的学识与经历,最终成了压垮他的“原罪”。 那时,国际地质学界奉“海相生油”为圭臬,断言中国贫油。 留美归来的谢家荣,脚踩祖国山河,手握地质锤。 在岩石的纹路与地层的褶皱间,窥见了不一样的答案。 他反复比对、论证,大胆提出“陆相生油”理论。 同样能在陆上大型湖泊盆地生成。 这无异于挑战权威,却为中国石油梦点燃了第一簇火苗。 谢家荣的办公室在旷野。 他跋涉于安徽的丘陵,发现淮南煤田的脉络。 行走在福建的山间,辨识出首个三水型铝土矿。 驻足甘肃白银,仅凭一块不起眼的矿石标本,便断言地下蕴藏富矿。 风沙磨砺了他的面庞,也淬炼了他的眼光。 精准的判断,源于对大地脉搏的深刻感知。 1956年,新中国建设如火如荼。 谢荣将毕生心血倾注于一张“中国含油远景图”。 图上,22个勘探前景区被科学圈定,松辽平原被着重标记。 这不是猜想,是科学的预言。 1959年,松辽平原深处,黑色的油龙喷薄而出,大庆油田横空出世! 喷涌的石油,是“陆相生油”理论最雄辩的证词,也奠定了谢家荣无可撼动的学术地位。 殊不知,命运的转折猝不及防。 1966年,风暴骤起。 曾经照亮他学术之路的海外经历,成了无法洗刷的“污点”。 留学背景被扭曲为“通敌”。 卓越的学术成果被污为“资产阶级反动权威”。 为国寻油的艰辛历程,竟成了批斗台上的“罪状”。 这位奠基功臣,被推上批斗台。 荒谬的指控如冰雹砸下,精神的凌辱远甚肉体的苦痛。 对于一个毕生信仰科学逻辑、追寻真理的学者而言,信仰的崩塌是致命的摧毁。 那张留给妻子的字条,字迹平静,没有一丝波澜。 没有一句对不公命运的愤怒控诉。 也没有一丝对自身遭遇的委屈辩解。 只有对结发妻子最深切的、无法割舍的牵挂和无言的诀别。 这十个字,平静得令人心碎,沉重得让人窒息。 一个将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祖国地质事业的人。 最终选择以这种方式,结束了自己追寻真理、奉献国家的一生。 他没有倒在勘探路上的崇山峻岭之间。 没有倒在寻找矿藏的戈壁荒漠之中。 却倒在了人性荒漠的精神炼狱里。 倒在了那个黑白颠倒的时代漩涡中心。 今天,大庆油田的油井依然在日夜不息地喷涌着支撑国家发展的工业血液。 这是谢家荣科学远见和理论勇气最有力、最持久的证明。 他的理论贡献早已融入共和国工业血脉,不可磨灭。 而那张小小的、承载着无限悲凉的字条,则如同历史长河中的一块沉默化石。 无声却震耳欲聋地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沉重与荒诞。 以及一位杰出科学家内心深处的巨大悲凉与无奈。 他的故事,是一曲科学精神的悲歌,也是一面映照历史的镜子。 它时刻提醒着我们,科学的进步与对人才的真正尊重。 是国家走向繁荣强盛不可或缺的双翼。 谢家荣的卓越贡献永载共和国科技史册。 他的遭遇也警示着后人。 唯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营造宽容、理性、法治的社会环境。 才能让更多的智慧之光得以闪耀。 照亮国家前行的康庄大道,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 主要信源:(中国青年报——谢家荣:像矿脉一样被掩埋)
2022年底,陈百强母亲姚玉梅在广东省鹤山市人民医院去离世,享年85岁。家人整理
【15评论】【3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