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投资大师巴菲特直言不讳地说,韩国人非常的愚蠢,他们竟然放弃了汉字,不再使用汉字,汉字是连接日本韩国和中国的一种方式,可是他们却放弃了。 以前整个韩国都在用汉字,古代那会儿,要是不会汉字,在韩国都算不上文化人,官员写公文用汉字,读书人考试也用汉字,就连给小孩起名字都离不开汉字,那时候汉字就是身份的象征,相当于现在的名牌大学毕业证。 但到了1948年,韩国突然出了个法律规定:以后官方都得用韩文,汉字靠边站,这一下可好,相当于把用了上千年的东西说扔就扔了。 为啥要这样干呢?其实原因挺复杂,一方面是想显得自己独立自主,毕竟老用别国的文字面子上挂不住,另一方面也是想让老百姓更容易识字读书——汉字确实难学,韩文就简单多了。 不过这改革改得有点猛,后遗症很快就来了,现在的年轻人看爷爷辈写的书,就跟看天书似的,最逗的是,好多人连自己名字用汉字怎么写都不知道了,想想看,要是有人问你姓名的含义你说不知道,那得多尴尬? 还有更实际的麻烦:韩文里同音字太多,光靠拼音经常分不清意思,比如法律规定“张三赔偿李四100万”和“张三补偿李四100万”,写汉字一目了然,用韩文拼出来可能就分不清了,所以到现在,韩国重要文件还是得夹点汉字,不然真要乱套。 最近这些年,韩国人好像又回过味来了,2019年开始,小学课本里又重新教起了汉字,年轻人中也兴起学汉字的热潮,觉得会汉字挺酷的,不过这回头路也不会走太远,估计就是让学生认点常用汉字,不至于变成“汉字文盲”。 说到底,这事儿挺像咱们生活中遇到的纠结:老传统要不要保留?怎么保留?全扔掉吧,怕丢了根,全留着吧,又跟不上时代,韩国这是在找平衡点呢。 文字这东西,说白了就是个工具,好用就用,不好用就改,本来没什么大不了,但文字又不只是工具,它还连着文化,牵着历史,这就让事情变复杂了。 韩国放弃汉字,有点像年轻人离家出走:想独立,想证明自己,但真走远了又会想家,现在他们想重新学点汉字,倒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想认认回家的路,知道自已从哪儿来的。 我觉得对待传统文化,最好的态度可能就是“知道但不死守”,知道祖先留下了什么,但不被老规矩捆住手脚,就像现在韩国做的那样,日常用韩文,但同时学点汉字,既能跟上时代,又不至忘了本。 文化这东西挺奇妙的,它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就像做菜,可以既用传统老手艺,也加现代新调料,做出新口味才是真本事,韩国流行文化能风靡全球,不就是把传统和现代揉一块儿了吗? 所以别争什么“该不该用汉字”了,重要的是怎么让文化活起来,既不忘本又能创新,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美国投资大师巴菲特直言不讳地说,韩国人非常的愚蠢,他们竟然放弃了汉字,不再使用汉
物规硬核
2025-08-26 17:25:22
0
阅读: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