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已经陷入群体性迷失!”清华大学教授说:“目前举国上下都在讲发展,而这些都是物质发展。现在我们陷入了一个群体迷失,忘了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就是人自身的发展。半人太多,连人都不会做,那这个社会永远没有幸福指数可言。” 这位教授进一步解释,所谓 “群体性迷失”,不是说社会不需要物质发展,而是物质发展的声量太大,把 “人该如何成为完整的人” 这个根本问题给盖住了。 他见过太多这样的场景:企业里,员工为了季度绩效熬到深夜,却从没问过自己 “这份工作能不能让我学到真东西”;校园里,学生盯着考研分数线刷题,却不知道自己真正热爱的领域是什么。 他把这种状态称作 “半人”— 拥有谋生的技能,却少了精神的骨架;懂得追求物质的丰足,却忘了思考生活的意义。 “一个社会里,‘半人’多了,就算家家户户都住进大房子、开上豪车,大家心里的‘空’也填不满,幸福指数自然上不去。” 当下的社会评价体系,正悄悄把 “发展” 的定义越收越窄。 以前人们聊起 “有出息”,可能会说 “这孩子踏实肯干,还愿意帮邻居”,或是 “他有手艺,还想着教给年轻人”;现在提起 “成功”,十个人里有九个会先想到 “年薪多少”“住哪个地段的房子”。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像一根无形的绳子,把很多人的脚步往物质的方向拽。 刚走出高校校门的年轻人,不少人一进职场就把 “升职加薪” 当成了唯一目标。他们每天盯着同事的 KPI,研究领导的喜好,连午休时都在琢磨 “怎么能让老板注意到自己”。 有个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年轻人,入职三年换了两个部门,不是因为不适应工作内容,而是听说新部门 “晋升更快”。 他攒了不少职场 “技巧”,却连自己负责的项目背后的行业逻辑都没弄明白。当被问起 “未来想做什么”,他愣了半天,只说 “先赚到一百万再说”。 这种物质优先的思维,还在往更年轻的群体渗透。 有位小学老师发现,班里孩子聊 “长大想做什么” 时,以前会说 “想当医生救病人”“想当老师教知识”,现在更多孩子会说 “想当老板赚很多钱”“想当网红住大别墅”。 而背后的原因,往往是家长在家常说 “好好学习才能找个好工作,找个好工作才能多赚钱”,却很少和孩子聊 “做人要诚实”“要懂得体谅别人”。 教育部 2024 年发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报告里提到,超过六成的小学生家长,最关注的是孩子的考试分数,只有不到两成会主动和孩子讨论 “如何和同学相处”“怎样面对挫折”。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对物质的过度追求,还在悄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周末的公园里,很少再看到一家人坐在一起聊天晒太阳的场景,更多家长带着孩子赶完数学补习班,又往英语培训机构跑; 晚上的小区里,不少人下班回家后,不是陪家人吃饭聊天,而是对着电脑处理工作,或是刷着直播买东西 — 好像只有多完成一个项目、多买一件奢侈品,心里才会踏实一点。 这位清华大学教授在发言的最后,举了个例子:二十年前,他去偏远山区支教,看到村里的老师拿着微薄的工资,却每天背着学生过河上学,还利用休息时间教村民认字。“那个老师没房没车,但他眼里有光,村民们提起他都带着尊敬。” 教授说,真正的发展,从来不是 “物质堆得有多高”,而是 “人活得有多舒展”——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把技能变成价值,能在帮助别人时感受到快乐,能在回望人生时说一句 “我没白活”。 现在的社会,不缺造房子、赚大钱的能力,缺的是静下心来关注 “人” 的耐心。 当更多人开始思考 “我除了赚钱还能做什么”“我的成长能给社会带来什么”,当社会评价体系不再只盯着物质指标,“群体性迷失” 的浓雾,才会慢慢散开。
都说寒门出贵子,清华最近来了个特别的学生——没人用豪车送他,也没有全家陪着,就自
【19评论】【10点赞】
用户10xxx96
这是哪位教授的“伟大”发现?企业员工为绩效而加班,是员工乐在其中而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