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国考考不上才是正常人。这里的“正常”不是说精神层面的,而是社会层面。202

岚岚看商业 2025-08-25 22:30:53

其实,国考考不上才是正常人。这里的“正常”不是说精神层面的,而是社会层面。2025国考岗位总共3万多个,报名人数300多万,一算上岸率仅2%,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国考报名的考生最后都会被淘汰,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今年毕业大学生人数再创新高,考公人数肯定会只增不减。除了竞争激烈,题目难度也在不断上升,不再只是考察知识,各种题型不断迭代。 像行测里的“一拖五”逻辑题,申论的复合型材料,不仅要懂案例,还得对政策门清,简直是全方位无死角的考察。报考流程也是繁琐得很,要准备各种证明材料,跑各个部门审核,一个不小心可能就因为材料问题错过报考。 这心理负担重得感觉都能压垮一头大象,为啥呢?主要还是就业环境太不稳定了,企业裁员潮一波接一波,外企撤离,创业风险又大。相比之下,公务员旱涝保收的稳定性就凸显出来。而且现在的考公队伍里名校生扎堆,人家资源多,学习能力强,还自带各种公考培训资源。普通考生想跟他们竞争太难了。 竞争难度、社会因素我们控制不了,那我们就从备考方面下手。作为一个行测考了75分的选手,大大小小的考试也经历了不少,大家可以参考我的行测学习经验。 我刚开始学行测的时候,成绩真的惨不忍睹。国考、省考,深圳、上海、山东、江苏等各个地方的行测卷各有风格,普遍给人的感觉都是比较难,无论准备得多充分,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我曾经以为自己准备得很充分,结果去参加深圳试考,被那个行测难度给“恶心”到了。慢慢我就发现行测入门容易,精通很难。 行测不是高科技,没有那些高深的理论,都是些简单的东西。有句话说“行测无难题,给你充足的时间都能考个不错的成绩”。但是在时间的压力下就显得不那么容易了,这就是精通很难的原因。 这几年的行测命题趋势已经稳定,并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东西。需要我们做的就是平时扎实复习,一个个知识点过关。那么我们在学行测的时候,需要把握先易后难的原则,就是容易复习的内容放前面看,繁琐复杂的放后面看,这样学起来有成就感,容易出效果,不会产生焦虑心理。 我不推荐将数量关系和常识判断两个模块放在前期复习。因为这两个模块最普遍的特点就是内容繁琐,知识量大,复习起来成就感低,性价比差,挫折感强。我当时复习常识判断和数量关系,花了两个月都没看完,而资料分析、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加起来一个半月就可以搞定。如果把常识和数量关系放在前期复习,可想而知,对后期复习的时间压力有多大。 我个人建议的复习顺序是:资料分析、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数量关系、常识判断。这个复习顺序的特点就是有利于申论,且先易后难。 当然了,大家在学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然后不断练习,才能获得效果。盲目做题并没有意义,要按照自身的复习进度、能力、条件制定计划,并且坚持保质保量完成计划,每天获得一点进步,哪怕每天弄明白一个问题,才能夯实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向目标迈进。

0 阅读:60
岚岚看商业

岚岚看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