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广东男子赵泰来,放弃中国国籍,转头加入英国。在英国,他打扮成乞丐,四处捡废品,引人嘲笑。谁料,20年后,众人却含泪说:“我们为他骄傲!” 一位广东东莞人赵泰来,在1991年突然放弃中国国籍,加入英国籍,远走他乡。在英国,他像乞丐一样捡废品,遭人嘲笑。谁知20年后,大家却含泪说“我们为他骄傲”。这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赵泰来1954年出生在广东东莞虎门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他的曾祖父伍廷芳是清朝外交官,家里从那时候起就积累了不少书画和古玩。这些东西让赵泰来从小耳濡目染,对文物鉴别产生了兴趣。 15岁时,父母相继离世,远在香港的姨妈郑月娥把他接到身边。姨妈是位独立女性,安排他跟画家赵少昂学艺,帮助他逐步成为收藏界行家。 1981年,姨妈去世前,把一封信和钥匙交给赵泰来,透露英国庄园藏有家族遗产。1982年,赵泰来根据线索找到庄园地窖,发现里面堆满古董,包括玉器、瓷器、青铜器和书画,总数超过6万件,大多是中国历代文物。 为了处理这些,赵泰来1991年加入英国国籍。这消息在香港收藏圈炸了锅,大家议论他是不是卷钱跑路了。其实,他是为了更好地守护这些流失海外的国宝。 加入英国籍后,赵泰来没过上阔绰日子,反而在伦敦郊区捡废品。穿破旧衣服,开旧卡车,从街头垃圾堆捡木板、布条,用来包装文物。周围人看他像傻子,嘲笑不止,但他心里清楚,这是在做大事。 地窖环境差,藏品多,他花整整10年时间登记、清理。过程中遇到各种麻烦,比如清理战国青铜器时脚伤,还遇过银环蛇。但他坚持下来,投入巨资修复,比如一件唐卡就花了上百万人民币。 这些文物价值巨大,按国际拍卖价超8亿元。其中西藏唐卡质量仅次于布达拉宫收藏,还有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瓷器、玉器等。 赵泰来瞒不住妻子后,夫妇商量决定捐给祖国。为了运回,他卖掉英国几处房产。1995年,第一批4.7万件捐给广州艺术博物院。那些文物一到,就让馆里藏品大为丰富。 1998年,又捐1万多件给广州番禺宝墨园,包括不少珍贵古董。2000年,继续捐7千多件给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江苏盐城博物馆等单位。 这些捐赠让赵泰来成为焦点。起初有人不理解,说他傻,为啥不卖掉享福。还有争议,说有些是赝品。但事实证明,大部分是真品,国家认可他的贡献。 赵泰来解释,这么做是因为每个中国人都会这样,守护文化根脉。他没把文物当私产,而是看作民族财富,必须回归祖国。 他的故事传开后,大家才明白那20年捡废品的苦衷。1991年入英籍,到2011年左右,捐赠基本完成,众人含泪说“我们为他骄傲”。这骄傲来自他的爱国情怀。 赵泰来获“世界杰出华人奖”,和金庸、陈香梅并列。还被聘为北京华文学院名誉教授。他的传记在广州首发,激励很多人参与文物保护。 在当下,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保护。赵泰来的举动,正体现了海外华侨的赤子之心。那些流失文物回归,不仅丰富博物馆,还增强民族自信。 想想看,他家三代积累的收藏,几乎全捐光了。他自己说,是世界上最穷的亿万富翁。这话接地气,透着无私。 争议也没少,有人质疑动机,但国家褒奖证明一切。广州艺术博物院还办过他的捐赠展,展出精选文物,让公众近距离感受。 赵泰来没吹嘘美国或英国生活,他选择英国只是为守护文物方便。最终,一切为了祖国,这符合我们一贯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个人财富比不上民族复兴。像他这样,把海外国宝带回,就是在为中华文化添砖加瓦。 如今,这些文物在国内安家,供研究和展览。2024年,广州艺术博物院办展,展示他的唐卡和中国书画,吸引不少观众。
1991年,广东男子赵泰来,放弃中国国籍,转头加入英国。在英国,他打扮成乞丐,四
蕊蕊聊过去
2025-08-25 22:23:11
0
阅读:72
地球大会
宫里一件家里一件说的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