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同情印度,也不要试图拉印度对抗美国,和美欧一块做掉印度是上策。印度八成已经被美欧抛弃了,估计不久就会沦为国际弃子,印度对中的诚意也不够,想求中国拉一把,还要搞各种小动作。 8月刚过半,印度的国际处境已然变得愈发尴尬。美国和欧洲在表面上依旧维持着对印度的外交礼节,实则正在悄悄抽身,留下一个被高估、被透支的“南亚大国”在多边舞台上独自徘徊。 就在近日,欧盟宣布暂停与印度自贸协定的谈判进程,理由是“分歧过大、难以弥合”,而美国企业也在加速撤出印度市场,苹果产业链转移至印度的计划,仅完成了不到一半。 这一系列动作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美欧对印度的耐心,正在耗尽。长期以来,印度试图在中美欧之间保持“多向结盟”,企图在大国博弈中左右逢源。 但战略平衡从来不是靠嘴皮子和姿态维持的,而是靠资源、执行力和可靠性积累的。 当印度一再在俄乌冲突中摇摆立场、在边境问题上对中国挑衅、对外资设限、对技术转移犹豫不决,它便已在无形中消耗了自己作为“伙伴”的信用。 美欧的现实判断是冷酷的。2023年,美国对印度的贸易逆差高达427亿美元,印度制造业的长期低效,让其无法成为供应链“替代中国”的理想选项。 苹果公司在印度的生产转移计划,至今完成率不到40%,印度本土劳动力的技能问题、基础设施问题和政策不确定性,令全球资本止步观望。 与此同时,印度青年失业率已飙升至23.1%,外国直接投资自2022年起两年内下降了16%。这不是短期问题,而是结构性崩塌的征兆。 面对美欧渐行渐远,印度一边试图拉拢中国,一边又不忘挑事。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间,印度在边境地区先后违反多项双边协议,多次越线挑衅。 而在经济层面,印度对中国企业施加了300多项限制性措施,涉及通信、金融、科技等关键领域。如此“求助”姿态,难免让人疑问:印度是真的想改善对华关系,还是在下一盘迷雾棋? 如果说过去的印度还能靠“不选边站”的话术争取战略纵深,现在的印度正在被现实逼到墙角。欧盟与印度的自贸协定谈判自2007年启动,至今已历时16年,一纸协议始终无法落定。 原因之一,正是印度在环保、劳工、人权等领域拒绝让步,而这些恰恰是欧盟近年来强化的价值观外交核心。 与此同时,欧盟对印度的绿色合作承诺兑现率不足30%,气候融资项目进展缓慢,双方互相嫌弃,合作走进死胡同。 而俄罗斯虽然仍是印度的能源合作伙伴,但在军事层面,印度对俄制武器依赖度已从70%降至45%。这表明印度正试图摆脱对俄依赖,但事实上,它并未找到更可靠的替代者。 80%的军事装备仍依赖进口,这种所谓“战略自主”实际上是“战略空心”。更根本的问题在国内。印度的“印度制造”计划已经推行9年,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却始终在15%左右徘徊。 基础设施投资缺口高达1.5万亿美元,只有4.7%的劳动力接受过正规技能培训。 更严重的是,GDP的65%来自仅五个邦,区域发展极度不平衡,再加上宗教和种姓矛盾暗流涌动,2024年大选之后的政治稳定性并不乐观。 印度正在走向一个战略真空地带。美欧对其期望落空,俄罗斯难以提供全面支撑,而中国在当前的印度战略中也并未看到任何实质性的诚意。 一个边挑衅中国、边幻想中国“拉一把”的印度,不值得中国在地缘棋局中为其承担任何不必要的风险。 中国对印政策,应以“精准防控、选择性合作”为核心,明确红线,避免被其战术性接近所误导。 在国际规则制定、数字经济标准、基础设施投资等领域,中国完全可以与美欧进行策略协调,形成对印度的规则压制和话语优势。 例如在数字经济领域,印度对外资平台的限制将成为其加入全球数字贸易框架的障碍,中国与欧盟在此领域存在一定互补性,可通过标准先行策略削弱印度的制度博弈能力。 而在地缘板块,中国应继续强化在印度洋的战略存在,吉布提—斯里兰卡—缅甸等支点网络建设要加快推进,形成对印度区域影响力的实际牵制。 多边机制上,中国也应在上合组织、金砖框架内,推动规则制定优先于印度的加入诉求,防止其借多边平台“搭便车”。今日的印度,已不再是那个被寄予厚望的新兴市场。 它的体量虽大,结构却空;它的政策虽多,执行却弱;它的外交动作虽频繁,实则毫无战略定力。与其幻想拉印度对抗美国,不如认清现实:美欧正在“做掉”印度,中国不必逆势而行。 面对一个正在被外部世界逐步边缘化、内部积弊沉疴难解的印度,中国更应保持战略定力,审慎应对、择机出手。 现在,是时候让印度明白,它不是谁都可以依赖的“备胎”,更不是中国必须扶持的“机会之国”。 真正的博弈,不在于谁对谁伸出援手,而在于谁能在关键时刻稳住局势、掌握主动。对于中国而言,清醒是最大的优势。
不要同情印度,也不要试图拉印度对抗美国,和美欧一块做掉印度是上策。印度八成已经被
飞绿说历史
2025-08-25 17:31:13
0
阅读: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