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周总理委托张樾丞篆刻开国大印,不料制作完成后,张樾丞却保留了绝活,给大印做了一个“留边”,而他这么做的目的更是让人连连称赞.......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秋天,新中国的建立进入最后阶段,国家的一切制度都在重新搭建,一枚象征最高权力的国印也被提上了日程。 这枚大印未来会出现在法律、任命和政务文件上,它的存在不只是实用,更关乎新政权的合法性,中央领导人特别谨慎,周恩来总理更是亲自过问,要求这件国家重器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在这个关键时刻,篆刻大家张樾丞被推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张樾丞出生在河北农村,家境清贫,少年时只读过几年私塾,十四岁便只身到北京学艺。 他在琉璃厂一家刻字铺当学徒,白天为店铺干活,晚上抱着古印拓本反复揣摩,靠着这种苦练,他逐渐在北京刻印圈里崭露头角。 等到清末民初,他已经能独当一面,连梁启超、鲁迅这样的文化名人都请他刻印,他一生低调寡言,因刀法沉稳,被人称作“铁笔无声”,正是因为技艺高超又人品可靠,中央才把国印的重任交给了他。 接到任务后,张樾丞心里十分清楚,这不是一块普通的铜印,而是新国家的根本象征,他先从字体着手,画出秦篆、汉篆、隶书和宋体四种方案,逐字推敲,仔细考虑字形在印面上的效果。 最终中央领导人拍板定下宋体,过去的历代国玺多用篆书,庄重却难认,而宋体横平竖直,易于辨识,更能体现新中国面向人民的姿态,这一选择,象征着新政权与旧传统的分野,也显示出对百姓沟通的重视。 在材质上,他没有遵循古制选择玉石,而是坚持使用黄铜,铜质坚实耐用,不易磨损,寓意江山稳固。 他的考虑和新中国提倡的艰苦奋斗精神正好契合,有人觉得黄铜不够华美,他却认为印章的意义不在外表的奢华,而在实用与象征。 制作开始后,张樾丞带着两个儿子闭门数十日,几乎足不出户,他们从熔铜、浇铸、打磨到雕刻,一环扣一环,极为谨慎。 张樾丞亲手画出印文轮廓,再一刀一刀刻下去,每个笔画都反复修正,直到再挑不出瑕疵。 空气里弥漫着铜屑的味道,三人轮流操作,丝毫不敢懈怠,所有底稿在完工后都被他亲手烧毁,留下的只有那枚沉甸甸的国印安静地躺在锦匣中。 就在印章即将完成时,他却悄悄留下了一个极为关键的设计,他在印面边缘留下一道不足一毫米的凸起,行内称作“留边”,这道边看似无关紧要,却起到决定性作用。 只要边框存在,印面便无法完全盖印,别人即便拿到手也无法拓印出完整印迹,只有等到正式启用时,当众磨去这道凸起,印文全貌才会显现。 更隐秘的是,他运用刀法深浅变化,让边缘在光线下产生独特折痕,这种效果既无法通过拓片展示,也不可能被伪造。 这道留边的设计,实际上是他多年经验的结晶,张樾丞早年在动荡年代刻过许多官印,知道一旦被仿制后果不堪设想,他深知国印的特殊意义,于是用自己的技艺为国家留下了一道防线。 这既是防伪措施,也是一种长远考虑,倘若未来制度有所调整,留边还能为印章的修改保留余地,这样的一刀一划,不只是手艺人的谨慎,更是老匠人着眼大局的远见。 印章完工后,中央办公厅来人取印,他当众把边角磨平,才让大印真正启用,第一份盖上它的文件,是新中国的《土地改革法》。 墨迹厚重,印迹端庄,象征着新政权的正式落地,从那一刻起,开国大印成为国家最高政令的最终确认。 张樾丞把印章交出后,拒绝了酬劳,他说这是职责所在,不是谋利之事,他没有留下任何拓片或复制品,也从不在外谈起此事,他把全部荣耀都收起,把这段经历视为与国家之间的秘密承诺。 从1949年到1954年,开国大印见证了新中国最初的重要时刻,任命书、政令、公文,乃至第一部法律,都由它来确认,直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它才功成身退,被妥善保存为一级文物。 今天它依然安放在国家展馆中,成为一段历史的见证,比起印章本身,更打动人心的,是张樾丞在方寸之间展现的责任与智慧。 他用留边守护了国家的尊严,也为后人留下了工匠精神的注脚,这份沉甸甸的匠心,让人至今想起仍会心生敬意。 信源: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部《国印诞生记——张樾丞与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1949年,周总理委托张樾丞篆刻开国大印,不料制作完成后,张樾丞却保留了绝活,给
如梦菲记
2025-08-25 15:21:55
0
阅读: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