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萧华找来孙继先:“国家要搞导弹,你去负责建设靶场。”孙继先连忙摇头:“我?搞导弹?可我不懂导弹技术,这不行!” 1957年,萧华找来孙继先:“国家要搞导弹,你去负责建设靶场。”孙继先连忙摇头:“我?搞导弹?可我不懂导弹技术,这不行!” 1957年,孙继先刚从朝鲜战场回来,脚跟还没站稳,就被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叫到了办公室。萧华也不绕弯子,上来就扔了个“王炸”:“老孙,国家要搞导弹,军委定了,你去负责建靶场。” 孙继先当时就懵了。他是什么人?那是从红军时期就提着脑袋打出来的猛将,强渡大渡河的十七勇士,他就是营长。你让他带兵冲锋,那没得说。可“导弹”这俩字,对他来说,比天书还难懂。 他本能地就想摆手:“首长,这玩意儿我不懂啊!我是个大老粗,搞不了这个。” 这话搁现在,可能有人会觉得是撂挑子。但在当时,这是大实话。一个在枪林弹雨里摸爬滚打几十年的将军,你让他去跟一堆图纸、数据和科学家打交道,那感觉就像让一个拳王去绣花,完全不是一个路数。 萧华看他这副样子,笑了:“就是要你这个不懂的去,懂行的都去搞研究了。你的任务,就是把摊子给我支棱起来,把家给我当好!” 这话听着像不像“赶鸭子上架”?没错,萧华后头也直接说了:“赶鸭子上架也得干!” 这事就这么定了。孙继先心里头一万个没底,但军令如山,他是个军人。他后来自己开玩笑说,自己成了个“杂牌司令”,手下是陆、海、空、工程兵、铁道兵啥都有,就没一个是自己原来带过的兵。 这支“杂牌军”要去的地方,是连地图上都得用放大镜找的戈壁滩。 到了地方一看,所有人都傻眼了。啥都没有,一眼望过去,除了沙子就是石头,风一刮,天和地都分不清。苏联专家当时也在,他们拿着图纸比划了半天,得出一个结论:建这么个规模的靶场,按苏联的经验,最少要15年。 15年?听到这话,孙继先的倔脾气上来了。等15年,黄花菜都凉了。他找来中国的工程师、技术员,大家伙儿凑在一起,不眠不休地算,最后他拍了板:“不等不靠,咱们自己干,3年建成!” 苏联专家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奇迹,往往就是被这些“不懂行”的“大老粗”给逼出来的。 没水,就几十里外去拉,拉回来像宝贝一样省着用;没房,就挖个坑当地窝子,取名叫“沙漠营房”;没菜,就吃干菜、咸菜。最难的是施工,戈壁滩上风沙大,今天刚挖好的地基,一夜之间就被沙子埋了。铁轨铺好了,一场风沙过去,又得重新挖出来。 孙继先的儿子后来回忆,有次去机场接他,想从他口袋里掏点糖吃,结果一伸手,掏出来满满一把沙子。 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几万名建设者喊着“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口号,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仅仅用了两年多,一座现代化的导弹综合试验靶场就在戈壁滩上拔地而起。当验收的专家看到这项工程时,都惊呆了,速度快不说,质量全是优等。 1960年11月,苏联专家刚刚撤走不久,我们自己的“东风一号”导弹,就在这座靶场,由我们自己的技术人员操作,成功发射。 当导弹拖着长长的火焰升空时,在场的所有人都哭了。孙继先这个流血不流泪的汉子,也忍不住热泪盈眶。他可能还是讲不清导弹的原理,但他亲手为这个国家,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 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天宫”空间站遨游太空,是“嫦娥”探月、“天问”探火,是我们的“奋斗者”号深潜万米海底。 这些尖端科技,跟当年孙继先他们搞导弹靶场,面临的局面何其相似?都是从一张白纸开始,都是在别人技术封锁的环境下,自己摸索着往前走。 就拿芯片产业来说。这些年,西方国家想方设法地“卡脖子”,不卖给我们先进的光刻机,不让我们用他们的技术。这像不像当年苏联专家撤走,留下一堆难题的场景? 但结果呢?我们没有趴下。华为推出了搭载自研麒麟芯片的Mate 60,硬是突破了封锁。全国上下,无数的科研人员正在为了芯片的自主化,没日没夜地攻关。这股子“不等不靠,自己干”的劲头,和当年在戈壁滩上的那群人,一脉相承。 从1957年戈壁滩上的第一锹土,到2025年我们仰望的星辰大海,跨越了近70年。时间在变,技术在迭代,但那股子被“赶鸭子上架”也要干成的决心,那股子“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一直刻在咱们这个民族的骨子里。
1957年,萧华找来孙继先:“国家要搞导弹,你去负责建设靶场。”孙继先连忙摇头: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8-24 16:30:27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