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3年,宜妃接到一道圣旨:皇九子被革除宗籍,废为庶人。宜妃当场昏厥,可她还没

吴仁磊说 2025-08-24 13:01:41

1723年,宜妃接到一道圣旨:皇九子被革除宗籍,废为庶人。宜妃当场昏厥,可她还没有从伤痛之中完全回过神来,第二道圣旨又来了:宜妃搬出翊坤宫,迁到亲王府居住。 宜妃郭络罗氏出身满洲镶黄旗包衣佐领家庭,父亲三官保在盛京管内务府的事务,家境不算顶级豪门,但也算体面。康熙十六年,她十七岁参加选秀,进了宫。几个月后,就被封为宜嫔,和其他六位一起,成为康熙最早册立的嫔妃。那时候,很多比她早进宫的还没个正式名分。她入宫后,康熙对她特别关照,常去翊坤宫坐坐,出巡时还写信报平安,回宫带些地方特产给她。这种待遇,在后宫里算得上独一份。 康熙二十年,宜妃生下皇五子胤祺,很快就晋升为宜妃,排在四妃的第二位,仅次于惠妃。后来又生了皇九子胤禟和皇十一子胤禌,一共三个儿子。宫里规矩,妃嫔一般不能自己带孩子,但康熙破例让胤禟留在她身边。她还出钱修了京郊的香岩寺,买了三百多亩地做寺产。康熙不光题了寺名,还立碑要求官员路过下马下轿,把她的生日定为寺庙三大法会之一。康熙两次去盛京巡游,都住她父亲家,三官保虽是三品官,排场却像一品大员,甚至被御史弹劾僭越,康熙也护着没当回事。 康熙晚年,儿子们为争位闹得鸡飞狗跳,这就是著名的九子夺嫡。宜妃的胤禟站队八阿哥胤禩那边,和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成了对头。谁知道最后胤禛赢了,康熙六十一年冬天驾崩。宜妃当时病着,去灵堂哭拜,轿子不小心走到皇太后前面,雍正当场发火,骂抬轿的太监不懂规矩。其实这是在给她下马威。紧接着,他就把宜妃身边十二个亲信太监抓起来,发配边疆,罪名是私下买卖置产,不给辩解机会。 雍正元年,宫廷里风向大变。翊坤宫接到第一道圣旨,皇九子胤禟被革除宗籍,废为庶人,改名叫塞思黑,意思是讨厌的人。宜妃听到后直接昏了过去。还没等她缓过来,第二道旨意就来了,让她马上搬出翊坤宫,去皇五子胤祺的王府住。这等于把她从皇宫里赶出去。雍正这么做,一方面是执行康熙遗旨,说是让老妃们去儿子家颐养,但实际上针对性很强。宜妃出宫后,雍正还挑刺,说她三年没进宫请安。可她作为失势的太妃,没诏令哪敢随便进宫?这明显是找茬。 迁到王府后,宜妃的日子更难过了。雍正对胤禟下手狠,列了二十八条罪状,把他押回北京,关进牢房。雍正四年,胤禟四十三岁就在狱中死了,有人说被毒杀,有人说被虐待。消息传到王府,宜妃身体一下子垮了。她唯一能靠的长子胤祺,因为从小由孝惠章皇后养大,性格温和没掺和夺嫡,所以没被牵连。但雍正十年,胤祺五十四岁也病死了。接连丢了两个儿子,宜妃彻底撑不住了。 雍正对宜妃的打压不止这些。康熙死后,雍正批评她在灵堂僭越,坐四人软轿像皇太后一样。还抓了她养女恪靖公主的太监,发配云南。宜妃家族也受影响,兄弟侄子联姻宗室,但恩宠没了。她在王府住着,雍正还不让她回宁寿宫养老,按惯例丧子后该迁回宫的。整个过程,雍正的手段铁腕,绝不手软,显示出他对政敌家属的零容忍。 宜妃的一生,前半截风光,后半截凄凉。从十七岁进宫,到七十四岁去世,经历了康熙的宠爱和雍正的冷遇。她没得到任何追封,就那么草草葬在景陵妃园寝。乾隆二年才入葬,没尊号。这在清朝后妃中少见,反映出雍正和乾隆对她的态度。历史上看,她没参与政治,但儿子站错队,就连累一辈子。宫廷斗争残酷,恩宠转瞬即逝。 雍正这么处置宜妃和胤禟,表面上是清算旧账,实际是为了巩固皇权。九子夺嫡留下的隐患,他一个不放过。胤禟被废,改名塞思黑,这名字在满语里就是侮辱。宜妃迁宫,看似养老,实则隔离监控。她的家族虽有背景,但康熙一走,就没人护着了。三官保的荣耀成了过去,子孙也没大出息。这事告诉人,帝王家没永恒的宠爱,只有永恒的利益。

0 阅读:1
吴仁磊说

吴仁磊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