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神枪手王凤麟遭叛徒出卖,被日军围在山上,打到只剩一颗子弹时,他犹豫了:是打叛徒,还是打日军首领?最后,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举动。 王凤麟出生在1911年的黑龙江宁安县,原名李芳,家里是普通农家。九一八事变后,他的两个哥哥加入东北抗联第五军。他也离开父母、妻子和刚出生女儿,投身地方抗日武装。1937年,他回到延安,一年后调到山东,担任山东纵队第四支队三营营长。 在山东战场,王凤麟展现射击本领。他能在快速移动中击中目标,曾在比试中比团长更快击落飞鸟。团长吴瑞林看中他,把他调入本团。他从外国传教士那里得到一支带瞄准镜的德国步枪,用它在战斗中消灭敌人,堵塞碉堡射击孔,支持爆破行动,让日伪军不敢轻易交锋。 王凤麟还精通爆破,是第一个指挥使用炸药包攻坚的人。他能在短时间内摧毁敌群,比如5分钟解决30名日本兵。部队采用他的方法,减少伤亡,取得战果。1941年秋,他在莱芜吉山战斗中右腿负伤,粉碎性骨折。因医疗条件差,小腿截去三分之二。他拄拐杖不愿离战场,坚持上阵。 1942年,敌后形势紧张,王凤麟到马鞍山休养。那地形险要,两峰相连如马鞍,只有一条小路可上。他组织人员储备粮食水源,修建工事,准备防御。马鞍山位于鲁山北侧,淄河上游,山顶视野开阔,岩石遍布。 王凤麟得到情报,大批日伪军将从山下通过。他带30多名战士夜间上山设伏,携带几支步枪、少量弹药和他的德国狙击枪。队伍中混有叛徒唐云三,这情报是陷阱。次日清晨,数百日伪军出现在山脚,包围山顶。 日伪军以为山上有重兵,因为王凤麟命人用石头堆墙,看起来像炮台。他们不敢轻进,先派飞机低飞侦察,又调来数十车兵力和弹药,包括大炮。日伪军分成几路爬坡,前头伪军,后跟日本兵。王凤麟下令用石头作为武器。 战士两人一组,抬起大石块,从陡坡推下。石头滚落发出隆隆声,砸中爬行伪军,有人被压扁,尖叫回荡山谷。后面的日本兵乱作一团,躲闪不及,几人滚下坡。日伪军退后重整,用炮火轰击。炮弹落在山顶,炸起土石,王凤麟拐杖被震落,他弯腰捡起,继续指挥。 石头砸击几次后,敌军逼近,石头效果减弱。他转向枪支反击,从腰间抽出狙击枪,趴在岩石后,通过瞄准镜锁定目标。枪口微移,他扣扳机,第一发子弹击中一名伪军头部,那人仰面倒下。战士见他出手,跟随射击。 王凤麟枪枪命中,一发打穿日本兵胸口,那兵捂伤处跪地;另一发击碎军官肩膀,那人扔掉指挥刀。敌军几次冲锋被打退,尸体散布坡道。日伪军见硬攻不行,派汉奸唐云三上山劝降。那汉奸爬到半坡,喊话许诺荣华。王凤麟认出叛徒,大笑回绝,声音回荡山间。 汉奸退下,日伪军再冲。王凤麟瞄准镜中捕捉日军大佐,那人戴帽指挥,身边围士兵。他深吸气,稳枪身,一枪打出,大佐头部中弹栽倒。枪里剩一颗子弹。他望向下方汉奸和敌群,犹豫片刻。他抱起大石,奋力砸向爬上敌兵。石头砸中两人,他们翻滚下去。他拉开枪栓,对准自己胸口,扣扳机,中弹倒地。 日伪军攻上山顶,发现王凤麟尸体,周围散落200多具敌军尸体,包括那名大佐。叛徒唐云三被日军枪毙。战斗持续两天一夜,王凤麟率领的30多人中,27人牺牲,剩余几人跳崖或被俘。王凤麟牺牲时31岁。 他的行动在鲁中抗日根据地流传,激励后续部队。1946年,益临淄博四县民众重新安葬马鞍山牺牲者,包括王凤麟,并建碑纪念。王凤麟入选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他的德国狙击枪在战斗中被破坏,遗体安葬于马鞍山。
抗战中,新四军4连被日军紧追,正撤退,队伍突然停了下来,连长急喊:“为什么停下来
【4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