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国军营长被日军包围,师长大惊,连忙组织人员营救,谁知营长却说:“日军

蕊蕊聊过去 2025-08-23 14:22:48

1939年,国军营长被日军包围,师长大惊,连忙组织人员营救,谁知营长却说:“日军太多,我突围不了,只能以死报国!” 在抗日烽火连天的1939年湘北战场,一位刚结婚三天的营长,率部死守笔架山高地。日军数千人重兵压境,四面围困,师长急电撤退,他却含泪回话:敌众我寡,只能以身报国。结局会怎样?这500多名官兵的命运,又牵动多少人心? 那时候,日本侵略者气焰嚣张,妄图吞并中国。1939年9月,他们集结第11军10多万兵力,从赣北、鄂南、湘北三路进攻,直扑长沙。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第一次长沙会战,中国第九战区部队紧急应战,展开顽强阻击。 会战打响前,第52军195师在新墙河北岸一线布防。师长覃异之接到上级命令,需要派出一支部队在笔架山拖住日军主力,为主力转移争取时间。笔架山位于岳阳县新墙河北岸,地势险要,便于防守,但面对日军五六千人的奈良支队,配备坦克、火炮和飞机,这任务风险极大。 覃异之召集营以上军官开会,直言敌情:日军兵多装备好,得派一个营坚持三天。军官们听了,都没吱声。谁都知道,这基本是九死一生的事儿。覃异之也不想硬点名,这时,1131团3营营长史恩华站出来了。他是黄埔军校第八期毕业生,湖北沔阳人,刚结婚三天,就主动请缨,说有国才有家,军人就该为国家拼命。 覃异之提醒他新婚情况,史恩华一口回绝:别特殊照顾,任务交给我。会后,他率500多名官兵,携带步枪、机枪和手榴弹,开赴笔架山。部队是师部精锐,士兵训练有素。抵达后,赶紧修阵地,利用山坡岩石和灌木布置防御。 战斗从9月20日打起。日军先头部队推进,炮火轰鸣,飞机低飞投弹。中国官兵依托阵地射击,击退多次进攻。第一天,就打死不少日军,但自己也伤亡不小。第二天,日军增加兵力,从侧翼包抄,火力更猛。阵地弹坑遍布,官兵伤亡过半,被日军四面包围。 师长覃异之见炮火不停,主力已转移,就发电报命令史恩华撤退。史恩华没及时回,覃异之又急电:向南突围,炮兵接应,必须执行。史恩华看完,回电说:师座,不是我不听令,日军太多,我突围不了,只能以死报国!覃异之大惊,赶紧组织炮火支援,但主力远去,无法派大部队救援。 第三天,9月22日黄昏,史恩华营弹药耗尽,只剩少量官兵。日军发起总攻,炮弹密集落下。史恩华和全营官兵坚持到最后,无一投降,全部阵亡。史恩华牺牲时年仅29岁。这500多人,用生命拖住了日军三天,确保师主力安全转移,避免更大损失。 这场阻击战,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中起关键作用。中国军队转入反攻,重创日军,毙伤4万多人,日军被迫撤退。这次会战挫败了日寇南下锐气,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日信心。史恩华的事迹,后来传开,1940年春,第52军在笔架山建墓立碑,覃异之题词:笔架山千秋不朽,福临铺一战成功。碑文记述他们的英勇,成了后人缅怀的见证。 回想那段历史,我们中国人骨子里就有不屈精神。抗日战争中,像史恩华这样的英雄多了去,他们不图个人荣华,就为国家民族拼命。这不光是打仗的事儿,更是民族脊梁的体现。今天,我们国家强大了,但不能忘本。那些年,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欠下血债,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才赢得胜利。 笔架山战斗也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日军那时候仗着武器先进,野蛮进攻,但中国官兵靠意志顶住。史恩华新婚就上阵,拒绝撤退,说军人没有不得已的时候,这话接地气,直戳人心。会战后,中国军队总结经验,加强阵地建设,在后续长沙会战中屡屡获胜。 如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路上,我们要继承这种爱国情怀。无论面对啥挑战,都得像先烈那样,坚定不移。史恩华营的牺牲,不是白费,它换来了今天的安宁。草鞋岭和笔架山遗址,现在成了革命教育基地,让年轻人了解历史,珍惜现在。

0 阅读:62

猜你喜欢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