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清末首富盛宣怀留下1300多万两白银的遗产,折合现在约100多亿元。

蕊蕊聊过去 2025-08-21 19:22:36

1916年,清末首富盛宣怀留下1300多万两白银的遗产,折合现在约100多亿元。一辈子不工作也花不完。谁知,1958年,他的四儿子盛恩颐,竟饿死在自家门口。 一笔天文数字般的家产,能否永保家族荣华?清末首富的精心布局,竟在时代变迁中化为泡影,他的儿子最终落得何种下场? 盛宣怀1844年出生在江苏常州一个官宦家庭,从小脑子活络,接受过正经教育。1870年,他投奔李鸿章手下,从基层干起,很快就显露出办事的本事。他创办了轮船招商局,这是中国第一家民用股份制企业,还建了中国通商银行,推动了金融业发展。在教育上,他没少出力,北洋大学堂和南洋公学都有他的功劳,这些学校培养了不少人才,帮助国家走上近代化道路。 盛宣怀不光会赚钱,还热心公益。遇到灾荒,他就捐款赈济,帮老百姓渡过难关。他的这些事儿,在当时社会上影响挺大,也让他积累了巨额财富。到1916年他去世时,留下的家产有1300多万两白银,这笔钱搁现在值100多亿元,够几代人过好日子了。他生前就想好了怎么管这笔钱,学着日本三井家族的办法,定下“动息不动本”的规矩,只花利息,本钱碰不得。遗产分成两半,一半放进家族义庄愚斋义庄,用来做慈善和帮族人;另一半分给五个房头,每房每月能领4000两白银,够过舒坦日子了。他还找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来监督,确保规矩不乱。 盛宣怀这么安排,本意是让家族长久兴旺。可惜,子孙没接住这盘棋,尤其是四儿子盛恩颐。盛恩颐生于1892年,早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了英语、法语、德语和日语,回国后娶了民国总理孙宝琦的女儿孙用慧。他继承了父亲的部分产业,当过汉冶萍公司总经理、中国通商银行经理,还管过丰盛实业公司。刚开始,他也干了些事儿,比如1920年代捐款救灾,帮了不少人。 可盛恩颐骨子里爱挥霍,日子越过越奢侈。他娶了十一房姨太太,每人配一栋花园洋房和进口轿车,花钱像流水。他还迷上赌博,一夜之间能输掉上百套房产,那条从北京路到黄河路的弄堂就是这么败光的。他养了75匹马,就为赌马开心。上海第一辆奔驰车也是他买的,还改成银色的,刻上自己名字摆阔。家里古董堆成山,可他从不看账本,总觉得钱用不完。其他兄弟也差不多,买衣服珠宝,堆金银器物,却不管产业维护。 20世纪上半叶,社会动荡,战乱不断,经济崩盘。盛家的房产在上海被炮火毁了不少,租金收不上来。通货膨胀让银子贬值,仓库里的银锭越来越不值钱。盛恩颐他们还是老样子,花销没个底,家底很快就漏光了。愚斋义庄的钱,本来是公共的,可后来家族内部闹分家,1927年盛恩颐带头告到法院,要把义庄的资金分掉。国民政府缺钱,插手把部分充公,剩下的被瓜分。盛家产业就这样散了。 到1950年代,盛家彻底没落。盛恩颐的房产大多被收归国有,只剩苏州留园门口的几间老祠堂。他年轻时胡吃海喝,落下了一身病,没钱治。亲戚朋友早散了,他求助也没门。1958年冬天,他穷困潦倒,住在留园门房里,最终饿死在那儿。堂堂盛家四少爷,落得这个下场,让人直摇头。 盛家其他后代也好不到哪儿去。长子盛昌颐早逝,其他兄弟有的炒股赔光家底,客死他乡;女儿们争遗产,也没好结果。盛宣怀的规划虽用心,可挡不住子孙不争气和时代大浪。战乱、通胀、个人挥霍,这些加一块儿,就把巨富败光了。   盛宣怀一生办实业、兴教育,推动国家进步,可后代只知花钱不知创收,终究毁了家底。在新中国,大家都明白,靠勤劳奋斗才能过上好日子。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国家发展靠每个人出力。盛家的故事,就是个活生生的教训,提醒我们不能坐吃山空,得脚踏实地干事儿。 如今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快,大家生活越来越好。可历史总有镜子,盛家兴衰告诉我们,守业比创业难。个人责任和社会变迁连着呢,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路上,得注重节俭和创新。盛宣怀的遗产,本该造福后人,可惜没用对地方。反观现在,国家政策支持实业,大家有机会创财富,但得记住教训,别重蹈覆辙。

0 阅读:88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