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因为走投无路,才想起改善对华关系,并不是痛改前非。印度早已备好杀猪盘。 2

思念绵延不绝 2025-08-21 18:18:41

印度是因为走投无路,才想起改善对华关系,并不是痛改前非。印度早已备好杀猪盘。 2025年第一季度,印度GDP增长率跌到了3.8%,创五年新低,外汇储备从去年的6000亿美金缩水到4500亿,贸易逆差像开了闸的洪水,单月就飙到 273.5亿美元。更要命的是,美国在2025年 8 月对印度加征 50% 的关税,直接让印度对美出口暴跌60%,相当于给本就贫血的印度经济来了记狠的。 在这种绝境下,印度终于想起被自己冷落多年的邻居。今年4月中印贸易额逆势增长 1.7%,达到1384.78亿美元,中国继续稳坐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宝座。但印度的算盘打得比谁都精,嘴上说着“互为发展机遇”,实际却在关键领域设下层层陷阱。 就拿电子制造业来说,印度刚宣布允许中企成立合资公司,转身就规定中方持股不得超过24%,还要求必须转让核心技术。这种“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 的操作,让迪克森科技与龙旗科技的合作从一开始就带着镣铐跳舞,中企出钱出技术,印度企业躺着分利润,最后还能把产业链控制权攥在手里。 更绝的是,印度一边敞开怀抱欢迎中国投资,一边用税务调查当“杀猪刀”。2025年7月,OPPO、vivo 等中企突然收到印度执法局的“天价罚单”,罪名是“非法汇款”和“逃税”。这种套路早有前科,小米2023年被冻结48亿元资金,理由是“特许权使用费不合规”,最后84%的款项被证实是支付给高通的专利费,印度却死活不松口。如今故技重施,无非是想趁着中国企业急于打开市场的心理,用法律手段强行抽血。 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印度在战略上依然玩着“脚踩两条船”的把戏。这边厢和中国谈着直航恢复、人员往来便利化,那边厢却在藏南地区增兵,还宣布部署全球卫星导航监控系统和坦克群。这种“边谈边抢” 的做派,活脱脱一副“吃相难看”的嘴脸。更讽刺的是,印度前脚加入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后脚就来跟中国谈半导体合作,妄图在中美之间两头套利。 其实印度心里门儿清,中国既是救命稻草,也是博弈筹码。没有中国的零部件和技术,印度“2047 发达印度”的愿景恐怕要变成泡影。于是我们看到,印度国家转型委员会悄悄建议放宽对华投资限制,却又规定中企必须与印度企业合资,还得把核心技术拿出来共享。这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逻辑,说白了就是把中国当提款机,顺道偷师学艺。 更值得玩味的是,印度在环保领域也玩起了双重标准。2025年3月生效的电池新规要求生产商必须标明EPR登记号,表面上是与国际接轨,实则是为了限制中国新能源企业进入市场。而在可再生能源项目招标中,印度又要求中企必须转让储能技术,否则连投标资格都没有。这种“卡脖子”操作,让人不禁想起当年英国殖民者用《航海条例》垄断贸易的手段。 说到底,印度改善对华关系不过是经济崩盘前的应激反应。当美国关税像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当“印度制造”在现实面前撞得头破血流,新德里终于意识到,得罪中国的代价,远比想象中沉重。 但这种务实主义外交背后,藏着的仍是“大国雄心”作祟的算计,用表面的缓和换取实质利益,用合作的幌子掩盖战略竞争。正如印度前驻华大使顾凯杰所言,中国是对抗“美式混乱”的关键力量,但这不妨碍新德里在关键领域给中国企业下绊子。 这场“修好戏码”最终能唱多久,取决于印度能不能戒掉“又当又立” 的瘾。如果一边享受中国投资带来的输血,一边在边境搞小动作,一边用关税大棒讹诈,一边要求技术转让,那所谓的关系改善不过是镜花水月。 毕竟在商言商,中国企业可不是待宰的羔羊,谁愿意在一个朝令夕改、吃相难看的市场里长期押注呢?当印度人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镁光灯下摆出笑脸时,或许该想想,那些被冻结的资金、被刁难的企业,才是两国关系最真实的温度计。

0 阅读:0
思念绵延不绝

思念绵延不绝

思念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