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多有争议性?华夏因为他沉沦三百年,连他的后代都深觉羞愧 司马懿出身河内司马

潇湘夜雨愁肠 2025-08-21 15:20:07

司马懿多有争议性?华夏因为他沉沦三百年,连他的后代都深觉羞愧 司马懿出身河内司马氏,这个家族在东汉末年已崭露头角。司马懿自幼聪慧,胸怀大志,却因曹操的猜忌而长期蛰伏。从曹操到曹丕、曹叡时代,他算得上是三朝老臣,这个时候他对老曹家不敢有丝毫的反叛之心。 曹操自不必说,那是统一中国 北方的一代枭雄,曹丕更是眼里容不得沙子,心狠起来连自己的妃子甄宓都不放过,曹叡更是让诸葛亮对北伐事业都感到绝望的一代雄主。要说这个时候司马懿就产生反叛心思了,那明显不符合常理。 然而造化弄人,虽然相比起其他两国同时代的统治者,曹魏这边水平要高出许多,可是曹丕和曹叡都是短命的君主。 曹丕在位不到六年,四十岁的时候就与世长辞,而曹叡同样执政不过十三年,三十六岁撒手人寰。以至于只能让八岁的曹芳继位,让几乎没有任何政治智商的曹爽的摄政,这在司马懿看来就像孩童抱金砖于闹市之中,天予不取必受其咎。 曹爽辅政后,为了独揽大权,对司马懿明升暗降,剥夺了他的军权。面对曹爽的打压,司马懿并未选择正面抗争,而是采取了“装病隐忍”的策略。 这一行为让曹爽放松警惕,也为司马懿后续的反击赢得了时间。司马懿的装病,堪称权力博弈中的高明伎俩,既避开锋芒,又暗自积蓄力量。 公元249年,曹爽带着年幼的皇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拜先帝曹叡。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关闭洛阳城门,接管武库与禁军,派高柔、王观分别夺取曹爽、曹羲兵权。 他废除中垒、中坚营,将禁军控制权收归司马氏,并通过“四征将军”制度架空地方军事力量,形成“天下兵权尽归司马”的局面。 在他控制了洛阳的时候,其实曹爽依然还有机会,因为皇帝曹芳还跟着他这个族叔,皇帝在哪首都就在哪。 当时司马懿指洛水为誓向曹爽保证,只是罢免官职,不会加罪于他。而本来有抵抗能力的曹爽还真就相信了老狐狸司马懿的话,放弃抵抗,主动交出了权力。 可在这之后,司马懿对曹爽集团进行了残酷的清洗,不仅曹爽本人被杀,连其党羽也被全部铲除,还牵连了许多无辜的人。 谁知道司马懿真就可以做到把誓言当放屁,这也是后世抨击他的主要原因之一,他起了一个坏头,自此之后政治人物可以再也不把庄重的誓言当回事。 司马懿的政治野心并非个人行为,而是整个司马氏家族的集体选择,司马家的名声也不单单是被司马懿一个人搞臭的。 从司马懿开始,到司马师、司马昭,再到司马炎,三代四个人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最终完成了对曹魏政权的完全篡夺。尤其是到了司马昭这边,居然敢当街杀害名义上的天子曹髦,这再一次刷新了古人的道德观。 即便是到皇权式微的汉末,天子也是神圣的,即便是权臣谋害天子也是只敢暗杀,不敢留下任何证据把柄。司马家倒好,直接当着洛阳老百姓的面前,现场直播杀害当朝天子,你们家的名声能不臭吗? 司马氏家族通过血腥手段建立的西晋王朝,并没有带来长久的和平与繁荣。西晋建立后,司马炎分封27位宗室子弟为王,为后面的“八王之乱”埋下祸根;推行重农政策、大力兴修水利、颁布限田政策,使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繁荣、人口增加快速,开创了“太康之治”。 司马炎死后,司马衷即位,历经“贾后专政”和“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引起社会动荡,引得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迁移,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 建兴元年(公元313年)司马邺迁都长安,建兴四年(公元316年)长安失守,317年西晋灭亡。司马睿奉旨在建康自称晋王,司马邺死后他才称帝,史称东晋。 五胡乱华是发生在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五胡乱华的时间一般从成汉政权和刘氏政权建立(304年)开始算起,一直到鲜卑北魏统一北方(439年)。在此期间,匈奴、鲜卑、羯、羌、氐等少数民族先后入主中原,割据中国北方,共历时一百余年,史称五胡乱华。 然而,这场灾难的根源,却与司马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司马懿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同时也削弱了皇权,使得西晋王朝在建立之初就面临着权力分散和皇权不振的问题。 在军事方面,司马懿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策略,成功抵御了蜀汉和东吴的进攻。然而,他的边疆政策却为后来的五胡乱华埋下了伏笔。 为了巩固边疆,司马懿采取了迁民政策,将大量汉人内迁,同时忽视了边疆地区的防御力量。这一政策导致了边疆地区的空虚,为胡人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 司马懿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与争议。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却也是一个背信弃义、篡权夺位的乱臣贼子。 他的行为不仅改变了三国的历史走向,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深刻的警示:背信弃义、不择手段的行径,终将被历史无情审判。

0 阅读:44

评论列表

大富大贵

大富大贵

1
2025-08-21 16:30

[赞][赞][赞]

猜你喜欢

潇湘夜雨愁肠

潇湘夜雨愁肠

潇湘夜雨愁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