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传庭为什么会输给李自成 ,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吗? 孙传庭输给李自成,表面看是潼关城下的一场军事溃败,实则背后拖着一整条明朝腐烂的“产业链”。 这位曾经生擒高迎祥、把李自成逼到仅剩十八骑逃进商洛山的“常胜将军”,最后竟落得尸骨无存的下场。 乍看是战场指挥失误,细究却是大明王朝从根子上烂透了,连最后一根能打的“顶梁柱”都被蛀空了。 先说打仗本身。 孙传庭最后一次出关,手里号称十万大军,听着威风,但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是“兵新募,不堪用”。 这些兵多数是临时拉来的农民,训练不到二十天,连枪都端不稳。 反观李自成,队伍里四成是明朝边军老兵,甚至还有葡萄牙教官训练火枪队,战术娴熟得很。 更要命的是后勤——士兵饿得前胸贴后背,汝州之战时断粮四天,军官上报“兵无食四日矣”,士兵连刀都挥不动,还打什么仗?粮草问题简直是明朝的“癌症晚期”。 孙传庭在陕西想搞军屯自救,可崇祯年间陕西赤地千里,“人相食”的惨剧比比皆是。 朝廷太仓库穷得叮当响,户部哭穷说岁入仅220万两银子,但光辽东军饷、剿匪经费这些硬开支就得千万两以上,窟窿根本填不上。 崇祯只能拼命加税,结果河南、陕西的税赋翻了几倍,农民活不下去,反而投奔李自成——剿匪的军费,生生造出更多“匪”。 这种恶性循环,孙传庭再能打也破不了局。 崇祯的“催命符”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开封被围时,孙传庭刚练新兵半年,明知实力不足,硬是被皇帝十二道金牌似的催着出关。 他仰天长叹:“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岂能再对狱吏乎!” 这话听着悲壮,其实透着绝望——三年前他就因得罪权贵蹲过大牢,要是这次抗命,等着他的恐怕不是战死沙场,而是诏狱的酷刑。 结果呢?仓促出征后遭遇暴雨,明军的火绳枪哑火率七成,李自成趁机派轻骑包抄粮道,明军瞬间崩盘。 最讽刺的是,明朝内部的“自己人”比敌人更狠。 孙传庭在关中练兵时,为筹军饷得罪地方豪强,这群人转头就散布谣言,说他“养寇自重”。 朝中杨嗣昌、高起潜等权贵早看他不顺眼,当初勤王时故意克扣粮饷,连阵亡将士抚恤金都贪了,搞得军心涣散。 打仗时更离谱,总兵陈永福带头逃跑,李自成追兵还没到,明军自己先踩踏溃散。 这种“队友挖坑”的局,孙传庭纵有韩信之才也翻不了盘。 潼关陷落那天,孙传庭的尸体在渭河漂了三天才被认出。 崇祯得知后第一反应竟是怀疑他“诈死潜逃”,连追封都不给。 半年后李自成破北京,崇祯吊死煤山时,不知可曾想起那位尸骨无寒的将领?后世一句“传庭死而明亡矣”,早把答案钉在了史书里——不是李自成多厉害,而是明朝自己把续命的药罐子砸得粉碎。 当财政崩盘、人心尽失、君臣猜忌拧成一股绞索时,孙传庭的战场,注定只剩绝路。
李自成并非输在“人不够”,而是输在“马来不及”。1644年山海关前,闯军刚在北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