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民间老说法经不起现实考验#?】西班牙《趣味》月刊网站7月17日刊登题为《

参考消息 2025-08-20 22:07:48

【#哪些民间老说法经不起现实考验#?】西班牙《趣味》月刊网站7月17日刊登题为《闪电不会两次击中同一个地方?流行的民间传说经不起现实的考验》的文章,作者是比森特·费尔南德斯·德博瓦迪利亚,内容编译如下:

在21世纪的今天,对一些站不住脚的说法我们仍然坚信不疑,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尽管事实摆在眼前,它们依然存在。

说法一:闪电不会两次击中同一个地方

如果这种说法是真的,那我们可能得把全世界的避雷针都扔进垃圾桶了。因为避雷针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让这些电击现象变得无害,它吸引的不是两次闪电,而是尽可能多地吸引闪电。事实上,人们通常会把避雷针安装在很高的地方,闪电在这样的地方更易发生。

世界上最著名的一个避雷针位于美国纽约的帝国大厦,该建筑高度约为443米(包括天线),每年平均遭受25次闪电袭击。此外,巴西的热带气候也容易引发雷暴,著名的里约热内卢基督像在同样的时间里会遭受6次闪电袭击。但是,世界上发生闪电次数最多的地方并非高地,而是一个湖泊: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这里每年有300天会发生雷暴,大多数闪电都集中在与卡塔通博河的交汇处。

“闪电不会两次击中同一个地方”,这句话可能被用来表达巧合发生的几率很小。确实有人一生中多次被闪电击中,但每次被击中的地点都不相同。

说法二:亚马孙是地球之肺

有些说法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人们不再去验证其真实性,“亚马孙是地球之肺”就是其中之一。不可否认,亚马孙流域面积达700万平方公里,是地球上规模巨大的光合作用发生地,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并释放出大量氧气。然而,肺部的功能恰恰相反:肺是用来吸收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的。不过,我们还是可以接受这种文学修辞上的比喻。因为归根结底,亚马孙地区确实有助于地球的“呼吸”。

即便如此,亚马孙也称不上是“地球之肺”,因为从规模上说,亚马孙雨林自身吸收了其产生的全部氧气,用于维持构成这片雨林的植物新陈代谢,因此对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含量没有任何影响。

亚马孙对环境的贡献在于维持水循环。它向空中释放出大量微小的生物残留物,如花粉或正在分解的物质,这些物质有助于云层的凝聚。因此,该地区总是降雨不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微气候,进而产生了“飞行河流”现象,这其实是在南美洲流域上空移动的水蒸气气流。

这样的“飞行河流”可以移动长达3000公里,为整个巴西带来降水,其运水量甚至超过了亚马孙河本身,只不过是在距离地面两公里的高空。

说法三:珍珠会溶解在醋中

尽管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把这种说法当成一种迷思看待,但一些相对近期的实验可以证实珍珠确实可以在醋中溶解,只是溶解的方式并非像人们之前所认为的那样。

美国州立蒙特克莱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珍珠是矿物质,其中的碳酸钙会与醋中的醋酸发生反应,分解成醋酸钙、水和二氧化碳。这位研究员亲自进行了实验,将一颗珍珠放入一杯醋中。她的结论是,5%的醋酸溶液确实可以溶解珍珠,但一颗1克重的珍珠需要24到36小时才能变成昂贵的粉末。

像埃及女王所佩戴的那种稀世珍珠几乎瞬间溶解的说法,显然是不可能的。至于这种混合物的味道,那就是另一回事了。(编译/王萌)

0 阅读:47

评论列表

包子入侵

包子入侵

1
2025-08-21 01:25

未经证实的信息多了去了,很多消息至今还在各平台上传播。总有人信以为真

猜你喜欢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创刊于1931年,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