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卢比奥说:“我们与中国的问题之一是我们让他们拿走了曾属于我们的企业。因此,我们从中国购买如此多商品的原因是我们曾经自己生产这些商品,但我们让中国夺走了它们,我们将它们拱手让给中国,而现在我们必须扭转这一局面。” 美国制造业的衰退,其实早在中国崛起之前就已经开始。 1979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接近2000万,是历史峰值。到2024年,这个数字只剩下1260万,减少了三分之一不止。 而中国在2001年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真正成为“世界工厂”也不过是过去二十年的事。 换句话说,美国制造业的跑马圈地时代结束得比中国登上舞台还要早。真正拉开制造业出走序幕的,是1994年生效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 那时候,美国的汽车厂商和零部件企业就开始把工厂搬到墨西哥,去追求更低的人工成本和更宽松的监管环境。那时的中国,还在努力吸引外资、发展基础设施。 企业为什么愿意“外迁”?并不是中国“抢”走了什么,而是市场自己做出的选择。 像苹果这样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挑选最合适的生产地点,是为了成本、效率和供应链的完整。 目前苹果的主要供应商中,有超过80%在中国设厂。不是因为必须在中国,而是因为只有中国有那样完整的工业体系,从螺丝、摄像头到芯片封装,几乎一站搞定。 美国政府其实也不是没尝试“搬回制造业”,特朗普时期的高关税政策,试图强行扭转趋势。但关税一加,首先涨价的是原材料,企业成本飙升,最后吃亏的还是美国消费者。 2024年,美国通胀率达到3.4%,比疫情前高出不少。工业用电比例甚至比2013年还低,说明制造业根本没“回流”,反而更空心了。 再看政策层面,美国税收制度本身就鼓励企业把利润留在海外。金融市场监管一放松,大量资本流入股市、债市,企业更愿意靠资本运作赚钱,而不是实打实地去建厂、请工人、搞生产。 所以说,美国制造业的转移,是一场自身选择的“自我放逐”,不是“拱手让出”,更谈不上是“被中国夺走”。 卢比奥担心中国“勒索”美国,比如切断药品供应。这种说法听起来颇有危机感,但现实中,美国医药产业本身对外依赖就很高。 问题不是出在中国,而是出在美国医药自身的全球化布局。要解决这个问题,靠重建产业链可能有效,但前提是得有完整的规划和强大的执行力,而不是单靠喊口号。 其实,中美之间的贸易依赖是双向的。2023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达2794亿美元,美方买的多,卖的少,这没错。 但与此同时,美国的农产品、能源和高附加值服务仍然大量出口到中国。仅服务出口一项,从2001年到2023年就增长了7倍多,达到了467亿美元。 而在中国的美资企业中,82%都是盈利的,66%的企业还在继续加码投资。这说明中国市场对美国企业来说,依然是不可忽视的“香饽饽”,也远不是那种“对手敌人”的单向关系。 再看中国制造业的成长轨迹,并不是哪天突然“拿走”了谁的工厂,而是一步一步干出来的。 从最初靠劳动力和原材料吸引外企,到现在靠产业集群、技术积累和供应链协同,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是市场规律推动的结果,不是哪个国家“施舍”了什么。 今天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经达到30%,在高铁、5G、新能源等领域也都处于领先位置。 中国的制造不再是简单的“组装工厂”,而是代表着整个产业链的优化升级。 经济学家的分析也很直白: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不是中国“抢走了饭碗”,而是美国自己在结构调整上掉了链子。 彼得森研究所的学者就指出,高关税政策反而会让生产成本上升,最终消费者埋单。如果不能形成规模经济、降低单位成本,再高的税也拉不回来工厂。 美国钢铁行业就是个典型。到现在为止,从业人员只有14万人,跟十年前基本没变。政府花了不少钱、开了不少口子,结果就是——厂子没回来,物价倒是涨了。 制造业的全球流动,是靠市场规则决定的。谁能提供更高效的配套、更低的成本、更稳定的政策环境,谁就能在这场全球竞赛中占得先机。 这不是靠“惩罚中国”就能解决的事,更不是靠“喊一嗓子就能搬回来”的产业布局。 中国是靠着几十年的改革发展,拿出了自己的答卷。美国如果真想“扭转局面”,或许应该少些指责,多些实干。
为什么美国这么强大?
【30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