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结局要来了?特朗普破不了“稀土牌”,自己的“王牌”反被破解 “当特朗普的‘深海挖矿计划’在联合国环保抗议中搁浅,白宫的电话却在北京的稀土出口管制办公室忙音中陷入死循环——这场持续八年的中美资源博弈,仿佛一场精心设计的围棋局:西方以为胜负手在矿脉储量,中国却早已落子技术生态链的‘气眼’。” 2025年8月,美国智库“史汀生中心”发布了一份令华盛顿窒息的评估报告:尽管特朗普政府动用《国防生产法》向MP材料公司注入数十亿美元,试图重启加州芒廷帕斯稀土矿,但美国军工企业仍面临钕铁硼永磁体库存告急的危机,F-35战机生产线被迫将年产量下调40%,而“宙斯盾”系统的砷化镓芯片交付周期延长至18个月。 “西方总幻想用地缘政治杠杆撬动资源霸权,却忘了中国手握的是技术链的‘牛顿定律’。” 特朗普的应对策略堪称一场“全球寻宝闹剧”:先是试图推动美俄合作开发乌克兰东部稀土矿,甚至以承认克里米亚归属为筹码换取普京的矿产协议。 后又盯上格陵兰岛的冰封矿藏,却因当地零下50℃的极寒环境和环保法规被迫搁置;最后甚至考虑资助澳大利亚莱纳斯矿业公司,但澳网友直接嘲讽“10亿美元贷款只够支付中国技术专利费的零头”。 这些行动的荒诞性在于,它们全都陷入同一个认知陷阱——稀土的战略价值不在矿石本身,而在于从分离提纯到材料应用的全产业链控制力。 2025年4月,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加速太平洋深海采矿进程,目标直指海底4000米深处富含钴、镍的“牛油果状”多金属结核。然而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ISA)迅速发出警告,指出此举可能引发“灾难性生态链断裂”,且开采成本据评估远超陆地采矿。绿色和平组织等环保力量强烈反对,强调对独特深海生态系统不可逆损害的担忧。 更让西方评估者感到压力的是,中国早在2023年就将稀土萃取技术列入《禁止出口目录》,而美国在关键矿物加工环节仍依赖进口专用设备。这种全产业链的管控优势,使得中国在资源博弈中占据了独特位置。 《财富》杂志2025年8月披露的一份AI专家团访华报告显示,中国已建成全球唯一覆盖稀土开采—精炼—材料—器件—回收的闭环生态,连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的关节电机都因钕铁硼断供而停产。 更让美国焦虑的是,中国计划2030年通过回收废旧电机、手机等实现40%稀土自给,这种“城市矿山”战略直接颠覆了传统资源竞争逻辑。 2025年6月,中方对锑、锗等关键金属出口实施精准管控,直接导致美国从相关国家的进口量暴跌88%-95%。 当美国试图用关税让步换取稀土进口时,却发现中国的反制早已超越简单贸易范畴,形成了以技术准入换取资源供给的全新博弈范式。 这种将稀土出口与高科技产品解绑挂钩的策略,展现出中国在资源博弈中日益精妙的操作手法。 通过RCEP框架,中国成功整合东南亚矿产资源,构建起区域化原料供应网络,同时保持核心技术优势的战略布局。 正如业内观察者指出的,即便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矿产合作,短期内仍难以绕过中国的精深加工体系,这种结构性优势不是单纯依靠资源开采就能轻易突破的。 当西方还在纠结矿权归属时,中国已用“技术+供应链”双链融合重构了游戏规则:稀土价格不再由伦敦交易所定价,而是由中国稀土集团的萃取效率决定; 军事优势不再取决于武器平台数量,而看谁掌控更多锑基红外透镜和钐钴磁体。 “那么问题来了:当美国F-35因稀土断供被迫降配时,中国歼-20的EOTS光电系统正用国产钆镓石榴石晶体锁定太平洋深处的‘多金属结核’——究竟谁才是未来战争的规则制定者?”
被特朗普晾了40分钟,冯德莱恩甩脸离场,准备的午饭一口没动。据美国媒体报道,当天
【66评论】【3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