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最近有点坐不住了,他们没料到中国对德国的外交回击会来得这么迅速又精准。 就在德国外长瓦德富尔访问日本期间,他突然调转枪口对中国发难,在台海、南海、东海主权问题以及俄乌局势上大放厥词。 甚至抛出所谓“三不准”要求——不准中国支持俄罗斯、不准限制稀土出口、不准改变台海现状。 更离谱的是,他还把中国维护主权的正当行动歪曲成“侵略性行为”,声称这些行动“影响欧洲安全”。 这种毫无根据的指责,直接把德日会谈变成了针对中国的批斗会。中国外交部的反应堪称教科书级别。 就在瓦德富尔言论发酵的当天,发言人毛宁用八个字精准定性——“挑动矛盾、渲染紧张”,直指德国外长言论的实质危害。 她明确强调,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普遍共识,东海和南海局势总体稳定,地区国家完全有能力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 这种回应既点明德方错误,又避免陷入无谓的骂战,甚至没直接点名瓦德富尔本人,给德国留了台阶下。法新社在报道时用了“猛烈抨击”这样的词,字里行间透出对中国反应速度的惊讶。 毕竟过去西方政客类似挑衅后,中方回应往往留有缓冲期,而这次几乎是同步反击,让习惯了“中国克制”的欧洲媒体一时难以适应。 德国外长这次变脸确实让人瞠目。要知道,就在一个月前王毅外长访问柏林时,瓦德富尔还热情洋溢地承诺德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愿与中国成为“可信赖的合作伙伴”。 结果转头就在东京和日本外相一唱一和,把中俄正常贸易污蔑为“支持战争机器”,把中国依法管控稀土出口歪曲成“破坏供应链”。 这种翻脸如翻书的操作,连德国网友都看不下去,有人讽刺道:“忘了谁在柏林墙上写‘永不重演’了?”。德国突然跳脚,背后藏着三重焦虑。 一是经济压力。2025年上半年德国GDP增长仅0.5%,制造业疲软、通胀高企,民众对政府不满升温。政客们急需找个外部靶子转移矛盾,中国就成了现成的目标。 二是战略投机。当时乌克兰总统正带欧盟领导人赴美谈判,德国盘算着通过对华强硬向美国递“投名状”,换取在欧美关税谈判中的筹码。 三是身份迷茫。德国近年拼命推进“印太战略”,甚至想拉拢日韩澳等八国搞“小圈子”对抗中国,试图用价值观外交掩盖自身影响力下滑的窘境。 中国这次的反击之所以让西方意外,是因为它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外交逻辑:既要坚定维护核心利益,又要精准拿捏分寸。 毛宁的回应没提瓦德富尔名字,既表明立场又留出对话空间;稀土领域同步实施“低端控量、高端溢价”策略,用市场手段反制德日“去中国化”企图。 这种“软硬兼施”的组合拳,远比单纯抗议更有力。正如中国驻法国大使曾说过的,中国外交早已告别“只抗议不行动”的阶段,面对无端指责必然平等回击。 这场外交风波也提醒世界:国际社会的话语权,终究要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当德国网友自嘲“政府忘了柏林墙上的誓言”,当法国媒体嘀咕“中国怎么不按套路出牌”,或许某些政客该想想:不是中国太强硬,而是居高临下指手画脚的时代,真的过去了。 参考资料:社评:德国外长应收回涉华不当言论 2025-08-19 23:36·环球网
德国外长跑到东京给中国下“通牒”,甩下三条不准禁令,日本更是摇旗呐喊配合施压。中
【68评论】【3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