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提出了计划生育,但自己娶妻又纳妾,生了八个孩子,怎么回事? “1960年1月,

小博大史 2025-08-20 09:41:34

他提出了计划生育,但自己娶妻又纳妾,生了八个孩子,怎么回事? “1960年1月,陈云推开北大红砖小楼的门,轻声说:‘老马,我来看看你。’”客厅里炉火噼啪作响,七十八岁的马寅初端坐在藤椅上,神情淡然。此时距《新人口论》被猛烈批判仅两个月,他已递交辞呈,北大校长的头衔随风而去。陈云此行带着周总理的问候,也带来一句安慰:“路不会堵死,真理不会沉没。”一句话,道出当时高层对马寅初人格与学术的尊重。

很多人好奇:这位被称为“计划生育先声”的经济学家,为何家中儿女成群?要弄清这桩“公说公有理”的旧事,得把时针拨回到半个多世纪前。 新中国成立后,婴儿潮汹涌。1949到1953年,全国人口从5.4亿飙升到5.8亿,净增四千万。死亡率下降是喜讯,却也对粮食、教育、住房提出连锁挑战。马寅初敏锐察觉隐患。1954年暑期,他回到浙江温州、绍兴等地走村串户。“才几年不见,娃娃们像春笋一样冒出来”,他在笔记里写下这句略带口语化的感叹。返京后,《浙江温州区视察报告》摆上国务院案头。那份报告数字精确——局地出生率年增30‰,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更重要的是提出政府应有节育责任,这在当时属于“逆风发声”。 1957年3月,北京怀仁堂最高国务会议。马寅初做了题为《关于控制人口问题》的发言。他先引用统计局最新数据,接着抛出一句近乎直白的警句:“口粮不是树上结的,房子也不是天上掉的。”与会者哄堂一笑,但随即陷入思考。那一年,他已75岁,却偏要在全国报纸上连发文章,把“晚婚、少生、优生”的概念传播出去。站在冷冰冰的数字背后,他还有人文关怀:妇女高频率生育对身体是长久的消耗,对教育下一代也极为不利。这番言论与当时“人多力量大”的乐观情绪正面相撞。

如果历史只写到这里,马寅初应当被视作卓见之士。然而,政治风向说变就变。1957年6月,《人民日报》出现匿名批评文章,指责“人口论”动摇群众斗志;数月后,更有人扣上“右派”帽子。幸好周恩来、陈云发声相护,他得以保存名誉,却难挡舆论暴雨。1960年,在北大教师大会上,他平静宣布辞职,没有多说一句。有人记得那天他只做了一个动作——缓缓鞠躬,算是谢幕。 舆论场翻涌之时,另一条“私德”流言也开始被放大:马寅初自称节育倡导者,却家有两妻、子女八人。表面看似讽刺,实际放进时间坐标就不难理解。

1882年,他出生于浙江绍兴商家,清末科举废弛、民智初开。一夫多妻制仍合法,包办婚姻更是乡里常态。1901年,经父母之命,他迎娶张团妹。那年他十九岁,妻子十六岁。此后他负笈上海、天津、美国,辗转十二年,夫妻聚少离多。1914年回国,身披耶鲁硕士与哥大博士学位,成了媒体追逐的“海归”。势头正盛的他,既崇尚欧美科学,又脱不掉家乡的封建影子——无法说服长辈解除原配,也不愿与“旧礼制”彻底决裂。1917年,他迎娶十三岁的王仲贞为继室。今日看来,这种婚姻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但在后清遗俗下并非孤例。 从1918到1926年,张、王两位夫人相继生育七个儿女;再加上早逝的长子,一共八个。那正是民国社会“多子多福”的黄金年代,避孕知识和工具都极为匮乏。换言之,马寅初的大部分子女出生时,他还未写出《新人口论》,更没进入权力视线。若将后来的计划生育标准反向套用,很容易造成误读。

有意思的是,马寅初并未逃避“言行不一”的质疑。1957年夏天,他在一次青年学生座谈会上被直接提问:“马先生,您既然赞同节育,为何自己生了那么多?”他摇头笑道:“过去和现在是两本账。我年轻时连避孕套都没见过,更无人告之生育可以规划。时代进步了,就得换新算法,不能抱着陈年账本不放。”这段回答被记录在场刊里,虽只寥寥几十字,却透露一层意思:新政策的诞生往往立足现实,而不是追溯旧人旧事。 抛开家庭争议,马寅初的“敢言”品质贯穿半生。1929年,他受蒋介石任命出任财政委员长。面对“四大家族”操纵金融,他在南京国会冷不丁来一句:“财政不是私房钱,柜台得向人民敞开。”直言叫板宋子文、孔祥熙,差点丢命。抗战爆发后,他西迁重庆大学教书,讲台上一边说凯恩斯,一边怼特权资本。学生回忆:“老马讲到宋孔外逃资金时,拍了讲桌,粉笔灰都飞了起来。”争议、攻讦、封杀,他经历得多,却没改掉“实话实说”的习惯。

再说回计划生育。1980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的公开信》,提出“独生子女”倡议;1982年,“计划生育”正式写进宪法。那一年,马寅初已九十岁高龄,住在北大燕南园小院。虽身体羸弱,他仍欣慰地告诉学生:“国家终于把人口问题提到战略高度,这条路不会低头回头。”然而彼时饭桌上,客人们总会半开玩笑:“马老,您算是‘劳苦功高’,可家里的孙辈也多。”他笑而不答,端茶示意,神情怡然。 从史料看,这位经济学家确实经历了“私人生活传统”与“学术思想先锋”的错位。一边沿袭旧制迎娶两妻、育子八人。

0 阅读:60

猜你喜欢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