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死不屈的巾帼英雄——刘志敏 在河南罗山县烈士陵园里,有一块石碑,碑上镌刻着刘志敏的名字。每年清明节,总有人站在碑前,默默鞠躬。有人带着孩子,有人带着白花,很多时候他们未必对这段历史非常熟悉,但提到“宁死不屈的巾帼英雄”这几个字,大家都能感受到一种分量。 她1904年出生在罗山县,家境不算特别显赫,却有一个开明的家庭。7岁,她就进了私塾,那时候能让女孩子读书的家庭已经不多见。后来又进入县立女子高等小学,再到开封去上省立女子中学。别小看这个过程,在那个年代,读书对很多女性来说,是一件几乎不可想象的事。 而更重要的是,刘志敏在学校里接触到了一些让她彻底改变人生轨迹的书——《共产党宣言》《向导》《苏联十月革命研究》。如果你设身处地去想,那是个军阀割据、社会动荡、普通人活得很艰难的时代。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女学生,拿到这些书,她会有什么感受?愤怒、震撼,还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方向感。她开始明白,社会并不是天生就该这样,原来还可以有另一种道路。 1926年,刘志敏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时的她不过22岁,青春正好,很多同龄人也许还在考虑怎么找个好人家成婚,可她却选择投身到农民运动里。当时,她被派到信阳一带做农运特派员,同时还秘密组织学生、妇女。那个年代,搞农运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要跟地方豪绅、军阀直接对抗。农民敢不敢翻身,往往要靠这些基层干部一遍遍地宣传、动员。刘志敏就是在这种一线的斗争中,逐渐磨炼出了自己的意志。 1927年“七一五”政变后,国民党大肆清共,很多共产党人被捕或牺牲。刘志敏也没能幸免,被捕入狱。她当时只有二十三岁,面对牢狱和生命危险,很多人可能会退缩,但她挺住了。党组织后来想尽办法把她救出来。那一年秋天,她被秘密送到上海,然后转赴苏联,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在莫斯科,她遇到了自己的伴侣——李翔梧。他们在同学曹靖华夫妇的介绍下结婚。想象一下,在那个特殊年代,两个年轻人远在异国,怀着共同的信仰走到一起,这段婚姻本身就带有浓烈的时代印记。 1929年秋天,两人回到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可以说,那时的他们每天都在刀尖上生活。到1931年,他们又被派往中央革命根据地。刘志敏先后担任过建宁中心县委常委、妇女部长,闽赣省委常委等职务。别忘了,她不仅是一名女性干部,还在大规模的游击环境中承担组织工作。她既要做妇女工作,也要协调政治组织任务。这并不是一份安稳的“文职”,而是时时伴随着危险的工作。 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刘志敏却接到命令,留守根据地,继续坚持游击斗争。很多人对红军长征的印象是“万里征途”,但其实,那些留在根据地的干部,同样是九死一生。敌人封锁、清剿,环境险恶。她必须带领大家坚持下去。 很遗憾,1934年底,刘志敏在福建宁化棠地的一次战斗中被捕。先是押到宁化监狱,后来转到漳州绥靖公署监狱。那段时间,敌人用尽酷刑,想要从她口中套出红军的秘密。她却始终咬紧牙关,不肯吐露一个字。 在狱中,她没有因为痛苦而沉默,反而组织同监的同志们继续斗争,唱歌、交流信息、互相鼓励。这种精神状态,说实话很难想象。她被关押了半年,敌人始终没能摧毁她的意志。1935年6月,在漳州城西门外刑场,刘志敏英勇就义,年仅31岁。 三十一岁,在今天看来,正是一个人事业刚刚展开、人生最具活力的阶段。但她的人生,却定格在那一年盛夏的刑场上。 后来,她的资料被保存在丈夫李翔梧的家乡——河南洛宁的翔梧小学纪念馆。每年都有成千上万人去参观。那些展板上的文字,那些泛黄的照片,让更多年轻人知道,原来革命并不只是课本里的一句口号,而是有一个个鲜活的人,把自己的生命放在了斗争中。
“防不胜防!”河南许昌,一男子和妻子有3个孩子,谁知前不久准备给第三个孩子上户口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