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死后,朱元璋派人开棺验尸,里面6个大字让朱元璋吓出冷汗。古往今来强者总是令

友绿聊历史 2025-08-18 20:26:58

刘伯温死后,朱元璋派人开棺验尸,里面6个大字让朱元璋吓出冷汗。古往今来强者总是令人忌惮,朱元璋在刘伯温死后都还担心他留有什么后手,专门打开棺材找证据,但里面的一句留言却让他震惊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要说朱元璋为什么这么“小肚鸡肠”,其实还是因为刘伯温本人实在是智近乎妖。有这么一个能人志士在身边待着,任谁都坐立不安。哪怕是他死了,也得再三确定下是否真的没了,而不是搞一出死遁。   刘伯温可谓是“天赋型选手”,自小就展现出不一般的博学聪慧。1333年,刘伯温顺利考上进士,跻身于“公务员”行列,成为一名县丞。官虽不大,却时时刻刻想着百姓,再加上自己为官清廉,非常得百姓的爱戴。但不是所有官员都是如他这般的“好官”。   被同僚欺压,朝廷也腐朽不堪,不仅刘伯温这类基层官员受到迫害,百姓更是苦不堪言。刘伯温不再给元朝打工,而是归隐青田老家种地去了。随后,一枚帝星乍现,朱元璋准备取而代之了。   不论是什么时候,人才都是急需的。1360年,朱元璋攻下金华,招揽当地大才刘伯温。为了抢到刘伯温这个“指南针”,为自己照亮方向,朱元璋那可是下了十足的诚意,只为了打动刘伯温的心。   而刘伯温发现对方和自己的理念不谋而合,于是就决定跟着他大干一场。朱元璋这一步路确实走对了,他最后能够成功,少不了刘伯温在身边的给他想出各种“金点子”,像很多场敌强我弱的时候,都是他拿捏了对面的弱点,专门制定出针对敌人弱点的计划,才能获胜。   可以说,朱家开创的天下绝对是离不了刘伯温的相助。1368年,朱元璋称帝,准备封刘伯温为宰相,但刘伯温拒绝了。这“宰相”在别人身上,那是赏,在他身上,那就是“刀”。   毕竟跟随朱元璋多年,他自然了解朱元璋的心思。没有一个皇帝会心大的看着下属比自己还厉害还有威望,所谓功高盖主就是这样的。   面对刘伯温的婉拒,朱元璋自然是高兴地,随后就安排刘伯温接了个文职,专门修编历法律令。但即便如此,朱元璋还是时时忌惮着他。在随后的从政生涯中,朱元璋总是不愿意听从刘伯温的建议,甚至是在选择宰相的人选时,与刘伯温背道而驰。   刘伯温他也知道自己展现的才能太强,一定会遭人嫉妒,而帝王的信任又是那么的不堪一击。1371年,刘伯温再次选择还乡归隐。但是回到老家后朱元璋也没有放过他,每次有什么事还是派人来询问他的意见。   而且朱元璋始终对刘伯温不放心,正好身边又有小人嫉妒刘伯温,于是整天对着朱元璋胡编乱造刘伯温的“罪行”,而皇帝这个位置也不是那么好做的,一点风吹草动朱元璋就怕了,刘伯温虽然主动化解了危机,但避免了明面上死刑,却没有逃过暗地里的毒药。   朱元璋表明上自然不能对刘伯温这个忠心耿耿的人下杀手。但朱元璋明知道宰相胡惟庸不是好人,此人正是之前刘伯温不赞同的人选之一,却让胡惟庸带着御医去看望刘伯温,这行为简直细思极恐。   果然,没有多久刘伯温就“病死”了,而他之前就已经猜到了自己的结局,于是他连自己的棺材都算计在了计划中:“开馆见尸着斩”这几个字就刻在他的尸体旁边,而且里面还有一本《大明律》来证明自己的清白,朱元璋看到了以后直接出了一生冷汗。   《大明律》是刘伯温一生的心血之作,也是为大明而作。至此,朱元璋才反应过来自己多么的蠢,但是结局已经无法更改。   只能说皇帝的心思太过高深,他究竟是故意的还是真的被小人蒙蔽了双眼,已经无从得知,即便后来又厚葬了刘伯温,也不过是做做样子图个自己心理安慰罢了,不过朱元璋也没有放过胡惟庸这个小人,最终也被判了个造反的罪名,终究是害人终害己。    参考资料:刘基( 明初大臣、文学家)丨青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0 阅读:39

猜你喜欢

友绿聊历史

友绿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