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郑刚中爱饮茶。他有一位邻居,是个老翁。有一次,郑刚中去看望他,看到院角落

蕊蕊聊过去 2025-08-17 14:21:13

宋代诗人郑刚中爱饮茶。他有一位邻居,是个老翁。有一次,郑刚中去看望他,看到院角落里有一枚小石磨,沾满尘土。 在宋代那个文人墨客辈出的年代,一位叫郑刚中的诗人特别钟情于茶道,可谁知一次寻常的邻里走访,竟让他捡到一件尘封的宝贝。那院角的小石磨,看似不起眼,却牵出一段关于机遇与匹配的奇闻,让人不由得想:好东西若遇不上对路的用处,岂不是白白埋没? 郑刚中是我们宋朝的一位知名文人,出生在浙江金华,那地方山清水秀,养育了不少人才。他字亨仲,号观如居士,从小跟着父亲四处做官,见过大江南北的风土人情。七岁就开始识字读书,特别喜欢古人的文章,写得一手好诗词,同辈人对他佩服得很。绍兴二年,他考中进士,还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那叫探花郎,官场起步就不错。后来他当过礼部侍郎、显谟阁直学士这些职位,一辈子清廉正直,虽然中间遭过几次贬谪,但始终没丢掉文人的风骨。去世那年是绍兴二十四年,活了六十七岁,留下了《北山集》、《北山小集》、《四六标准》这些著作,里面不少诗词反映了宋代的社会风貌和个人感悟。 宋朝时候,茶文化特别兴盛,不光是喝喝解渴那么简单,而是成了文人雅士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国家茶的起源早得很,唐代陆羽写了《茶经》,到宋代就更发达了,点茶、斗茶成了时尚。皇帝赵构也爱茶,宫里设有茶局,官员们闲来没事就聚在一起品评茶叶的色香味。郑刚中作为诗人,自然也深陷其中,他不只爱饮茶,还对茶具感兴趣,总能从普通物件里看出门道。那时代,研磨茶叶用碾子或磨子,讲究石质细腻,能把茶叶磨得均匀细滑。郑刚中家附近住着些普通乡民,其中一位老翁,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靠点手工维持生计,两人偶尔聊聊天,说说家常。 宋代诗人郑刚中爱饮茶。他有一位邻居,是个老翁。有一次,郑刚中去看望他,看到院角落里有一枚小石磨,沾满尘土。那石磨形状虽粗糙,但石头纹理温润细密,让人一看就觉得不错。老翁说,这东西不好用,磨茶时碎末老是溅出来。郑刚中觉得可惜,就借回家试试。洗干净晾干后,他先用上等建茶磨,粉末细腻均匀,一点不溅。又试了中等草茶,也顺利得很。可一换粗茶,果然碎屑乱飞。原来这石磨石质坚硬锋利,只适合柔嫩的好茶叶,老翁家穷,用不起好茶,自然觉得不顺手。郑刚中感慨,这么好的磨子,就因为没遇上匹配的茶叶,被扔在一边,太浪费了。 半个月后,郑刚中把石磨还给老翁,还送了几包上好茶叶,告诉他这磨子的妙处。老翁试了试,果然好用,但茶叶喝完后磨子又没地儿使了,就干脆送给郑刚中。从这事儿看,器物跟人一样,得遇上合适的机遇才能发挥价值。郑刚中后来在《北山集》里记下这个《石磨记》,借石磨比喻世事,提醒大家注重匹配,别让好东西埋没。他一生经历起伏,当官时注重民生,贬谪时也没怨天尤人,而是通过诗词表达对生活的体悟。比如他的诗《寒食》,写宫廷节日景象,隐含对时局的思考,反映了宋代文人的家国情怀。 茶在我们中国文化里地位高得很,从古至今都是日常必需品。宋代茶业发达,福建建茶、四川蒙顶茶闻名全国,茶税还成了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郑刚中爱茶,不光是个人爱好,还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态度。他们通过茶来交流思想,缓解仕途压力。像苏轼、黄庭坚这些大诗人,也都写过不少茶诗,赞美茶的清苦回甘。郑刚中虽不如他们出名,但他的故事接地气,告诉我们普通人,生活中许多东西看似平凡,细心琢磨就能发现价值。 这个小石磨的事儿,还能联想到我们现在的创新发展。国家一直强调科技自立自强,好比那石磨,得配上合适的“茶叶”才能出彩。郑刚中借物喻人,强调机遇的重要性,这在今天仍有启发。我们党领导下,注重人才培养和资源匹配,让每个人都能在合适岗位上发光发热。宋代社会虽有弊端,但文人像郑刚中这样正直的不少,他们的作品流传至今,成了文化遗产。 郑刚中的诗集里,除了茶,还有对自然的描绘,对民生的关切。他写景时总带点哲理,不空洞,不矫情。比方说他贬谪时写的那些,透着对故土的眷恋,却没半点消极。茶文化在宋代推动了经济,茶马古道连接了边疆,促进民族融合。这跟我们现在的一带一路倡议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通过交流实现共赢。 回顾郑刚中一生,他从金华起步,入仕后尽忠职守,晚年虽有波折,但始终保持乐观。那个石磨故事,不过是他生活的一个小插曲,却让人回味无穷。它提醒我们,别轻视身边的小物件,小人物,多点耐心,就能挖掘出惊喜。

0 阅读:26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