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63岁的左宗棠仅率6万湘军,在短短一年半内收复新疆全境、全歼英俄鼎力支持的

芸霄记史 2025-08-17 13:20:15

为什么63岁的左宗棠仅率6万湘军,在短短一年半内收复新疆全境、全歼英俄鼎力支持的阿古柏反动势力?说一个冷知识,1876年的左宗棠统率的清军不是冷兵器军队,而是当时东亚最强大的近代军队,和当时西方不存在代差,甚至比当时的俄军装备还好。   1840年,林则徐路过长沙,与还是布衣秀才的左宗棠彻夜长谈,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详细资料交给他,并直言新疆的收复非他莫属。这句话被左宗棠牢记心中,直到三十多年后新疆局势危急,他主动请缨。   1875年,新疆被阿古柏盘踞多年,在英俄暗中支持下建立割据政权。朝廷犹豫不决时,左宗棠决定亲自率湘军出征。   他深知英俄在中亚互相牵制,于是定下“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方针:缓进,是为了筹集足够军饷和精锐兵员;急战,是为了抢在列强插手前彻底击溃阿古柏。   最大的难关是后勤。新疆远离内地,传统运粮方式既慢又损耗大。左宗棠创造性地引入商业化运作,请胡雪岩等商人筹款运输,并大量就近向俄罗斯采购粮食,不仅节省成本,还节约时间。沿途推行屯垦,保障了长期作战的稳定供给,因此6万湘军几乎全是作战部队。   装备上的优势同样决定了战争走向。左宗棠的军队配置了加特林机枪、普鲁士后膛炮、开花弹,还订购了26000支德国M1871毛瑟步枪,这是当时毛瑟公司的第一份出口大单。   这样的火力,使清军在中亚的军事实力与欧洲列强看齐甚至更胜一筹,不仅令俄军震惊,也让阿古柏失去了硬碰硬的资本。   相比之下,阿古柏的军队尽管有英制武器,但兵员素质参差不齐,内部缺少纪律,更得不到新疆民众的拥护。左宗棠利用这一点,采取“剿抚并行”的手段,分化瓦解敌人。   1877年,迪化之战中一炮击发便击溃敌方主力,取得决定性胜利,新疆全境迅速回归。   战事未平,又遇外交难题。俄国趁机占领伊犁,并逼迫清廷签下丧权条约。1879年,左宗棠抬棺至边境示威,向俄国释放不惜一战的信号。在这股军事压力下,曾纪泽在1881年成功谈判收回了伊犁,为西征画上完整句号。   从1875年到1881年,左宗棠凭借战略眼光、创新后勤、先进武器和不屈意志,不仅收复了新疆,还保住了边疆的完整。   这场西征的胜利,让晚清在西北保留了最后的尊严。

0 阅读:128

猜你喜欢

芸霄记史

芸霄记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