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开车时遇到狼群,躲在车里就可高枕无忧吗?其实,绝大多数人对狼的认知都是错误的! (参考资料:2023-02-28 红星新闻——误把狼当成狗下车拍照 业内人士:狼是猛兽,近距离接触有很大风险) 2023年2月25日,青海可可西里,一幅奇特的画面通过游客阿义的手机传开了,公路上,两头野生狼正大摇大摆地走着,一名女游客却从车里下来,举着手机就迎了上去,那架势,仿佛是在逗弄邻居家的宠物狗。 阿义和同伴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赶紧摇下车窗冲她吼:“这是狼”,谁知女子一脸茫然地回头,反问了一句:这不是狗吗? 这句天真的反问,甚至让那两头狼都好奇地停下脚步,回头看了看,好在众人催得急,她迅速跑回车里,一场可能的悲剧,变成了一段网络热议。 但这背后,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浮出水面:在生态保护下,狼群回来了,可我们这些对荒野越来越陌生的人,真的准备好了吗? 这场相遇,暴露了今天人与狼打交道的一种典型模式——好奇心压倒了一切,对于常年在青藏线上带队的阿义来说,十年里头一回在白天能和狼离得这么近,这种新奇感本身就是荒野的魅力。 可好奇一旦没了敬畏,就离危险不远了,西宁野生动物园副园长齐新章说得很明白,狼是猛兽,任何近距离接触都有巨大风险。 更麻烦的是,这种相遇正在被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改变,阿义就见过有人朝狼投食,他怀疑这正是狼群胆子变大、不再怕人的原因。 齐新章也警告,随意投喂不仅可能把病菌传给动物,更会瓦解它们对人类的戒心,让它们为了食物过度靠近,最终对双方都造成伤害。 如果说游客的围观是一种新奇的碰撞,那么在另一些地方,人狼相遇则是一场关乎生存的老矛盾。 把视线拉回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疆,为了解决狼害,政府甚至打出“打死一只狼,奖励一只羊”的口号,发动全民围剿。 到了八十年代,狼几乎被打光了,生态的报复却紧随其后:没了天敌,老鼠和野兔泛滥成灾,草场被啃得一塌糊涂,于是,政策又调转方向,1989年,狼成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可是如今,狼回来了,牧民的麻烦也跟着回来了,在北疆等地,狼袭击牲畜的事件一年比一年多。 这不再是能不能拍到一张好照片的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饭碗的严峻挑战,野生动物保护的宏大叙事,就这样和基层牧民的切身利益摆在了一起。 狼群为什么会再一次走进人类的世界?这背后既有生态保护的成功,也藏着生态失衡的警报。 一方面,这确实是好消息,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区”的青海曲麻莱县,生态管护员就拍到过九只狼排队走过雪原的壮观场面。 专家统计,单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就生活着大约一万只狼,这些画面和数据都说明,“狼回来了”是生态向好的有力证明。 但另一方面,狼的出现也可能是它们“没得选”,新疆环保专家袁国映认为,有些地方的狼害,并非狼多成灾,而是人类的畜牧范围不断扩张,挤压了狼的生存空间,逼得它们不得不和人抢地盘。 中国科学院的杨维康则从食物链分析,狼的传统猎物,比如黄羊,数量可能出了问题,饥饿的狼群这才冒险靠近人类村庄,对家畜下手,所以说,狼的回归既是喜讯,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难题。 面对这个越来越近的老邻居,我们必须学会一套全新的共存法则。 对于普通人,当你在野外和狼不期而遇,首要原则就是齐新章反复强调的:保持距离,杜绝投喂,你可以远远欣赏,拍照记录,但绝不能靠近,更不能用食物引诱。 万一陷入对峙,杨维康教授的建议很清晰:首先强迫自己冷静,直视它的眼睛,千万不要转身就跑,因为在动物世界里,背对就等于认输。 你应该匀速、缓慢地后退,如果它跟上来,就立刻停下,用火或者鞭炮这类能发出巨响的东西驱赶很有效,刀具只是最后的防线,切记,别主动攻击,干掉一只狼,可能引来整个狼群的报复。 而在社会层面,新疆“打狼—生态失衡—再保护—再冲突”的历史循环,已经证明了极端化管理的失败,任何对狼群数量的人为干预,都必须建立在严谨的科学调查之上。 就像杨维康说的,在决定要不要控制狼的数量前,得先把狼的种群、分布、食物链甚至人狼冲突的根源都摸清楚,否则就是拍脑袋决策。 目前,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来弥补牧民的损失,推广更有效的牲畜防护措施,以及加强面向公众的自然科学教育,或许才是从根源上缓解冲突、走向智慧共存的必经之路。 从可可西里游客那句“这不是狗吗?”,到新疆牧民世代的无奈,狼的回归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生态文明上的成就与短板,这条人与狼之间重新划定的边界,考验的不只是勇气和智慧,更是一种谦逊和担当。
[太阳]开车时遇到狼群,躲在车里就可高枕无忧吗?其实,绝大多数人对狼的认知都是错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8-16 18:15: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