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代执法中,如果史和啬夫出现错判会怎样处理?如果遇到公共场所有人行凶却不伸手援

蕊蕊聊过去 2025-08-15 18:20:52

在秦代执法中,如果史和啬夫出现错判会怎样处理?如果遇到公共场所有人行凶却不伸手援助又会受到怎样的判罚?如果父母控告子女不孝,秦律又会如何判罚?我们继续在喜抄录的《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中寻找答案,学习完令人深思。 在秦代执法中,如果史和啬夫出现错判会怎样处理?如果遇到公共场所有人行凶却不伸手援助又会受到怎样的判罚?如果父母控告子女不孝,秦律又会如何判罚? 两千多年前的秦国,法律像一把铁尺,丈量着每件是非。一位基层官员错判案子,会不会轻松过关?大街上有人行凶,围观者冷眼旁观,又得付出啥代价?父母告儿女不孝,官府会不会手软?这些疑问,就埋在睡虎地秦墓竹简里,等着我们去挖。 睡虎地秦墓竹简出土于1975年湖北云梦,那批1155枚竹简,大多是秦统一前后的法律抄本。墓主人叫喜,是个小官吏,生前抄录这些东西,可能为了工作方便,也带进了墓里。竹简里头,《法律答问》这部分最接地气,它不是干巴巴的律条,而是针对实际问题,给出解答。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就推法家那一套,统一度量衡,严刑重罚,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更把这套法推到全国。专家们像李学勤那样,整理这些竹简,发现秦法特别注重基层执行,官吏得严格照办,不然就挨罚。这批资料填了史书空白,让我们看到秦帝国咋靠法管那么大一片地。秦法强调公正,官员责任重,社会秩序靠严惩维系,影响了后世好多朝代。   秦代执法,基层有史和啬夫这些角色。史管具体审理,啬夫是县一级主管。要是史在判赎罪案时搞出不公判决,而啬夫没掺和,史就得罚一盾。那盾是兵器,值点钱,算是小惩大诫。竹简里说,赎罪不直,史不与啬夫和,就这么处置。这反映秦法对官吏监督严,失刑从轻罚,故意舞弊就重办,确保司法不走样。 公共场所有人行凶,旁人不帮手,秦律罚得也不轻。竹简记载,有人在大道上杀伤人,旁边人在百步内不援救,就罚二甲。甲是铠甲,罚两件挺重的。哪怕在郊外,也一样论处。这条强调集体责任,四邻要是同伍的,听到呼喊不出手,更得罚。里典伍老负责治安,即使外出没听到,也得担责。伍制是五户互保,一家出事大家连坐,目的是让民众互相盯着,维护社会安宁。 父母控告子女不孝,秦律处置快准狠。老人告人以为不孝,要求杀掉,不用经过三次原宥,就直接抓人,别让跑了。原宥是宽恕的意思,这里不走那程序。竹简说,子盗父母,父母能自己杀、刑、髡子,不算公室告。反过来,子告父母,就不受理,告的人还得罪。公室告是官府管的事,非公室告是家内事。这套规定维护家庭秩序,尊长权威大,子女得孝顺,不然吃亏。   这些秦律条文,搁现在看,也挺有道理。官员错判罚钱,提醒大家权力得监督;见危不助罚甲,推动互帮互助;不孝处置严,强化家庭伦理。秦法虽苛,但保障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我们今天学这些,能从中吸取经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0 阅读:1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