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国最丑女演员”杨青到北影面试,监考老师对她说:“你的形象太差了,根本不适合做演员,但是我们还是会录取你!”当时杨青只顾着高兴,却不知道其中的原因。
杨青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968年9月24日那天,她来到这个世界。父母忙于工厂工作,爷爷奶奶负责带她长大。从小,杨青就对文艺感兴趣,喜欢唱歌跳舞,但周围人总拿她的长相说事儿。邻居闲聊时议论她,同学在学校文艺活动后私下嘲笑她不适合上台。这些事儿让她早早明白,外貌在生活中是个大障碍。可杨青没被打倒,她开始在家偷偷练习表演,模仿电视里的角色。
1978年高考恢复后,她先试着报考北京广播学院,初试过了,复试却被刷下来。邻居劝她别折腾,说形象不行,但她不听,继续准备。接着报考中央戏剧学院,也没成功。这些挫折让她意识到,得在专业技能上下更大功夫。她每天花时间练台词,研究表情变化,从喜剧到悲剧都试着演。1980年代中期,她一边打零工一边复习文化课,目标锁定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1988年,她20岁,笔试顺利通过,面试成了关键。她选了农村姑娘求职的小品,反复琢磨动作和语气,力求自然真实。
面试那天,杨青走进考场,面对三位老师。主考官是个中年男人,戴眼镜,旁边两位女老师拿着笔录。她先介绍自己,来自北京,对表演的热爱源于想通过角色表达生活多样性。老师让她表演小品,她站到中央,演一个乡下女孩进城找工作。她用乡音自言自语,东张西望,揉胳膊道歉,擦汗调整包带,眼神从迷茫到坚定。表演结束,她鞠躬站直。老师们交换眼神,主考官推眼镜,说她的形象太差,不适合做演员。杨青脸红,但没低头。老师顿了顿,又说还是会录取她。杨青眼睛亮起,赶紧感谢。走出考场,她手颤抖,只觉得高兴。录取通知下来,她以第一名入选。原因在于她的表演潜力突出,老师看中她适合性格角色和喜剧,而不是偶像型。这让她在班里独特,与许晴、蒋雯丽、王志文、黄磊等同学共学。
入学后,杨青适应北影生活。宿舍里,她和室友分享日常,讨论课业。蒋雯丽和许晴常被夸外貌,杨青专注练习配角。她在课堂演丑角,同学笑时她也笑,继续磨炼。每天早起练功,去操场念台词。一次课上,她演悲剧,泪水自然流下,老师赞情感真实。她尝试喜剧,夸张表达逗乐全班。她和同学去图书馆借书,晚上分析剧本。王志文分享经验,她认真记笔记。渐渐,她发现优势在内在表现力。集体表演中,她饰配角,抢镜成功,老师鼓励她。毕业前,她参与话剧排练,扛道具上台,调整语气手势。与蒋雯丽合作戏,她推门进入,表情到位。掌声响起,这段经历让她技能更扎实。
1992年毕业,杨青开始接小角色,多是喜剧配角。在片场等候,导演喊她上前调整。她遇英达导演,他试镜时看中她的气质,给她在《我爱我家》里角色。她演小翠,生动逗趣,观众开始注意她。接着,在《候车室的故事》饰王秀花,一个笨拙女人。她走路晃悠,说话眯眼,英达指导放大特点。播出后,角色受欢迎,杨青名气渐起。她继续出演《外来妹》,加小动作如揉手表达紧张。事业稳定,她去德国参加活动,遇富商。两人聊天,杨青分享表演经历,富商欣赏。他们交往,杨青移居德国,结婚后减少拍戏,学管理酒庄。她品酒,巡视葡萄园,偶尔回国客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