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山东一乞丐讨饭28年,攒下230亩良田、3800吊钱,盖了一豪华宅子

岁月解读师 2025-08-12 00:26:15

1888年,山东一乞丐讨饭28年,攒下230亩良田、3800吊钱,盖了一豪华宅子。没想到,49岁的他穿着破烂衣服,挨家挨户磕头:“求求你,跟我走吧!我帮你干活!”可村民却将他赶出门:“去去去!哪有这好事!” 消息传到鲁西平原各村时,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武训这个行乞大半辈子的乞丐,竟然要办学,还说不收分文学费,村口、集市、茶棚里到处有人谈论此事。 很多农户觉得这是天大的笑话,一个靠伸手讨饭活命的人,怎么可能建学堂?更有人怀疑武训另有图谋,也有人直言绝不会把自家孩子交给一个乞丐去安排。 无论武训怎样解释,大多数人仍然将心门紧闭,甚至有人当面嘲讽,认为这是不知天高地厚,村民不愿意把孩子交给武训,不只是出于怀疑,更是觉得身份差距无法弥补。 在他们的认知里,乞丐与学堂毫无关联,乞丐没有资格与书本、先生、学生产生联系,武训的身世确实卑微,年幼时父母穷困潦倒,无力抚养,只能带着武训沿街讨饭。 年纪稍长后,武训开始在村学的窗外偷听先生讲课,凭着过人的记忆力,武训能够完整背下先生所讲的课文,可学堂的大门始终对武训关闭,乞丐的孩子没有资格坐在里面。 少年时期的武训尝试离开乞讨生活,到亲戚家做短工,希望靠力气换来口粮和积蓄,三年劳作后,亲戚一句“账早结清”,将武训所有的辛苦一笔抹去。 因为不识字,武训既无法核对账目,也没有能力讨回工钱,最终反而被殴打驱赶,武训躺在路边几日,清醒之后彻底明白,不识字的人连受了欺负都无从申诉。 此后,武训决定依靠乞讨和零工积攒资金,他白天沿街化缘、卖艺,夜里为人搬运、打杂,将所得铜钱用破布包好藏起来。 无论别人给多少好吃好穿的,武训都会换成钱存下,武训不娶妻,不置办多余的物什,把所有精力放在积蓄土地与资金上。 多年积累后,武训买下了数百亩良田和一处大宅,当大多数人以为武训要“翻身做人”时,武训却将全部心思投入到办学的计划中。 武训相信穷孩子如果能够读书识字,就能避免重蹈自己的人生;书籍是穷人进步的阶梯,也是防止被欺压的武器。 武训开始挨家挨户劝说村民送孩子读书,为了打消疑虑,武训提出不收学费,还愿意替孩子家干农活,村民依旧怀疑,不愿让孩子与乞丐的名字挂钩。 武训不放弃,一次次上门劝说,即使被赶出门外,也在第二天继续敲门,两个多月后,武训终于凑齐五十名学生。 当名单整理好时,武训只是将纸收起,没有流露激烈的情绪,接下来,武训又开始四处寻找有声望的先生。 武训走访了不少的老师,将多年积蓄中的大部分拿出,开出极高薪酬,才请到几位愿意为贫寒子弟授课的老师。 开学之日,武训早早在门口等候,地上铺了草席,武训跪下迎接先生进门,又跪下迎接学生入座,武训始终站在讲堂外,不跨过门槛。 对武训而言,学堂是先生和学生的地方,乞丐不该进去,最初的半年里,许多家长依旧观望。时间一长,变化显现出来。 孩子们能够识字,会写信,会算账,帮家里记卖粮的银两,没人敢乱报数字;孩子们能看懂契约条款,不再被人随意欺骗。 村里逐渐有人对武训心生感激,悄悄送来粮食和衣物,武训全部婉拒,只说让孩子好好读书就是最好的回报。 几年间,武训用同样的方式先后建起三所义学,全部免费开放,土地和房产全部登记在学堂名下,从不挪作他用,1896年,武训离世,没有留下任何私产和后代。 三十八年的行乞与辛劳,换来的是几代贫寒子弟的读书机会,那些曾经怀疑甚至拒绝武训的人,不得不承认,武训完成了一件他们一辈子都做不到的事。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主要信源:聊城骄傲:“千古奇丐”武训,三个世纪的回响! 2016-05-27 ·聊城晚报)

0 阅读:135
岁月解读师

岁月解读师

解读岁月,重现历史精彩。